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无论是大的城市或是小的县城,在最繁华的地段,总有一个人们常去的地方,相比较,它们门面阔绰,环境优雅,那就是新华书店。
1952年我家搬到了海子边西街,我也转学上了位于海子边1号的十六完小,就读三年级。后来改名桥头街小学,又改为海子边小学,现在是迎泽区少年宫。
学校的对面就是人民公园(现在叫文瀛公园)的北门,再往北走100多米就是桥头街,丁字口的右侧是新华书店,在当时,我知道的书店也就这么一家。
那时候觉得书店里边可真大呀,书架上的书可以随便看。不过那时上面的书我根本够不着,而且里面的光线不是太好。四周墙上高高悬挂着的人物肖像却是非常醒目,那些人我至今都清楚地记着,小小的我为什么能记那么清楚呢?因为他们太醒目了,我去的次数太多了。
我在里面看书,也买书,内容主要是一些儿童读物、科普读物、歌本和学习参考书。记得有一本薄薄的书,书名是《龙宫借宝》,讲的是《西游记》里的故事,我看不完了,又舍不得放回去,看看定价是5分钱,身上实在没有,就偷偷地顺出去了,为这件事自责了很久。后来学习了鲁迅先生文章,看到孔乙己都说,“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时,心中似乎找到了知音,略有释然。但日后也时刻警醒自己,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始终无法完全释怀。
几年后太原市新华书店迁到五一路,规模也大了很多,采光也很好,也更现代化,不过不是开放式的,想看看书很不方便。桥头街的那个老新华书店改成了新华书店科技门市部,还是开放式的管理,小学和中学我在里边买过不少书。后来利民商场西边的新华书店少儿门市部也开业了,开放式管理,我也是里面的常客。
上中学以后,我的活动范围大了,才知道市里还有不少地方有新华书店,上肖墙有古旧书门市部,解放路有解放路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
位于三圣庵的郝学儒教武站卖的回收旧书非常便宜,我也是那里的读者和顾客。其实那时小孩子读书还有更便捷的地方,那就是遍布街巷里的小人书摊。在极其简陋的屋子里或者地摊上,总有一些孩子们或坐或蹲,埋头苦读,孩子们的好多知识就是从小人书上得来的。
那时的人民公园(现在的文瀛公园)里面就是太原市图书馆。借书在文瀛湖边的一座二层小楼,需要在露天的台阶上排一会儿队。阅览室则在万字楼里,浏览书报杂志很方便。只是进公园要花2分钱的门票,如果有市图书馆借书证就只需1分钱。
转眼间六七十年过去了,人们的读书条件和读书习惯已经发生极大变化。那些老的书店淘汰了,更多新形式的读书环境产生了,城市里的书城、书屋遍布,大学校园里、中小学附近,人们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前看书或选购书,有的还提供饮水和小吃服务。手机取代了看书,在车上,在办公室,在家里,甚至在床上,好多人都捧着手机,当然也不一定是在看书——手机的功能实在太强大了。
杨明华(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