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六的前后,太原天气以温热至炎热为主,且处于旱季中,降水量较少。连续几天的大太阳,绝对是曝晒衣物的好机会。老太原的许多市民都会趁着大好的天气,把箱柜里的衣物、鞋帽及被褥等拿出来曝晒。
六月六前后曝晒衣物的习俗由来已久,老太原就有许多关于六月六的俗语,如“六月六,晒龙袍”“龙王晒龙鳞”“六月六,晒红绿,不怕虫咬不怕蛀”,还有“六月六,晒书衣,晒不干,阴麻惑嵯(音译为阴热潮湿)三十天”“六月六晒龙衣,福不休富不离”……所以六月六也叫“晒衣节”。说起六月六这个节日,它既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也不像腊八、端午那样名气大,更无法与春节、中秋相比,总会让人觉得可有可无。但如果与中国图腾——龙联系起来,讲究就多了,而且还是一个“卫生清洁日”。
农历六月初六,相传是龙宫“晒鳞日”,这一天,差不多在小暑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之一。“小暑”说明还不太热,只是小热,快要大热了。过去,到了“六月六”,老太原人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
“晒鳞日”为何又称“晒伏”?“晒鳞”是龙宫的“事”,而百姓人家生活中,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曝晒,这样才可以去潮去湿,以防霉防蛀。不过,跟着龙王晒衣物,也能沾沾龙王的灵气和喜气。
民间还有个“乾隆帝淋湿龙袍”的传说——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天气炎热,令龙王为其下雨降温,谁知雨大罕见,结果淋湿了皇帝的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得在附近找个可以歇息的地方,静等雨过天晴,把淋湿的衣服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所以民间就流传出了“六月六,晒龙袍”之说。
其实,六月六晒衣物民间还有说法,最早是宋代官方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的“天贶节”,年代久了,遂演变成民间的“六月六”节。六月六晒衣晒书,明清人多有记载。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曰:“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谓:“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晒书,也好理解,因为过去纸张质量没有现在结实,容易吸收潮气,使纸张变质,因此要拿出来晒晒,防止书本腐烂,或被虫蛀。
从前的旧式老民居,远不如今天的楼房居住优越,老平房里的衣物经过雨季,大多会潮湿,不晒很容易发霉。于是老太原人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把快要发霉的各种颜色的衣服挂出来曝晒。那句民间俗语“六月六,晒红绿,不怕虫咬不怕蛀”说的便是这,因此,六月六又名“晒虫节”“晒霉日”,也可谓是当年的“卫生清洁日”吧。
彭庆东(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