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戴姓来源有四:
1.出自子姓,为商汤之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宋国(微子启所建,微子启姓子)第十一位君主谥号为戴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今河南兰考一带),为姬姓诸侯国,国亡,子孙以国为氏。
3.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周武王灭商后,有商朝遗民以国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国),称殷姓,后改姓为戴。
4.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如满洲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戴姓主要为商王族后裔,追根溯源,是黄帝之后。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爱民如子,深受民众拥戴。死后宋国及周边诸国子民长途跋涉涌入都城为其送葬,在墓边长跪不起,周平王特赐谥号曰“戴”,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源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
宗族特征
1.戴姓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在文化方面。在这方面,戴姓人才辈出,有大学问家、诗人、文学家、画家、科学家等,有下文“名人精粹”予以佐证。
2.戴姓还有一个引以为荣的特征,那就是他们血统上比较单纯。
3.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如1915年戴宜庚等修的《戴氏族谱》,江苏如皋戴姓一支字行为:“自寿伯序,伍诒振春,世修克昌,书瑞梓祥。”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戴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戴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戴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七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戴震难师
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是安徽休宁隆阜人(今属黄山市屯溪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儿时生活困苦,10岁才进了私塾,因而他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善于思考,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有一次私塾的老师讲解《大学章句》,讲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时,戴震不解,便问老师:“您怎么知道这是孔子说的话,却又由曾子讲述呢,又怎么知道曾子的话由他的学生记载呢?”老师说:“朱熹注解中就是这样说的。”“朱熹是哪朝人?”戴震认真地问。“宋朝人。”“孔子,曾子呢?”“周朝人。”“那周朝与宋朝相距多少年呢?”“大概两千多年。”“相隔这么久,朱熹怎么知道周朝的事呢?”戴震仍穷追不舍,这位老师便对戴震刮目相看,逢人便夸他。
戴震经过多年的苦读深思,后来成为专讲训诂考据之学的“乾嘉学派”的代表。戴震一生,“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坎坷困顿之中,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严酷的专制之下,毅然为民解蔽、维护民生。是真正的学者、知识精英应该具有的思想情怀。
约一百年前,梁启超等学人高度推崇戴震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的民生理念承续先儒,更融入自身的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