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夜战蛤蟆岭

  上世纪70年代时候的一个夜晚,我们全家刚吃完高粱面糊糊,家里的小喇叭里发出了大队领导的声音:“全体青年突击队员请注意,全体青年突击队员请注意,九点准时到水泉沟的蛤蟆岭集合,男的担上筐子,女的扛上铁锨和镢头、铁镐。”
  蛤蟆岭是一个外形像蛤蟆的小山头,横在我村通往水泉沟掌的山路上。平时社员们出工,路过蛤蟆岭的时候得绕个弯子。收秋的时候集体的驴车路过那里,好几次因为路窄坡陡,差点出了车毁畜亡的事故。当年村革委会决定在秋收前铲平蛤蟆岭,为秋收扫平路障。我从小就爱看个红火,缠着姐姐带我去了现场,见证了那场战天斗地的场面。
  我和姐姐还没有到达水泉沟掌,就陆续和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会聚成了一队人马。远远地看见蛤蟆岭上点燃了一堆篝火,映照着高高低低、忽大忽小的人影。到了蛤蟆岭,看见篝火的附近,插满了红旗,其中一面上写着“青年突击队”,分外抢眼。
  九点整,革委会主任做了简短的动员讲话,大致意思就是大家要拧成一根钢丝绳,团结成一把铁铲子,将蛤蟆岭这个横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蛤蟆掀掉。我们村是个大村子,人口近四千,青年突击队成员少说也有三四百人。革委会主任举起拳头喊了几句口号后就带头脱掉上衣,往手掌心吐了一口唾液干了起来。
  我拿着家里掏煤灰的小铲子,也跟着凑热闹。好在蛤蟆岭基本以黄土层为主,镢头和铁镐运作起来不是太费力。没有人安排具体的分工,突击队员们自发地形成了刨土、铲土、担土、运土的合作状态。我听见有人边干边唱:“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军队和人民(西哩哩哩嚓啦啦啦嗦罗罗罗嗨),齐动员(呀么嗬嗨)……”一开始是一个人唱,到后来就变成了几百人的大合唱。这歌声如同给汽车加上了油,给电机通上了电,给光棍汉娶了个娇滴滴的媳妇。在一首又一首的革命歌曲中,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没有一个耍滑偷懒的人。虽然夜晚气温下降,但是大家的脸上、身上都布满了映着火光的汗珠子,火光里的蛤蟆岭开始逐渐变小。
  刨土的人手臂困了,自发地和挑土的人换班;挑土的人肩膀疼了,自发地和铲土的人换班。革委会的领导们不仅亲自干,还让家人和亲戚用水桶为大家送来了高粱米粥,谁渴了就过去喝一碗热乎乎的高粱米粥。村里的驴小大叔挑土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被石头绊倒,磕得满嘴流血。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却把眼珠子瞪得比灯泡还大,说轻伤不下火线,不就是掉了半个门牙嘛。驴小大叔是掏心窝子说的,大家也是以崇高的心理听的。扣婵嫂的孩子发高烧,白天刚在卫生所打了针,大家劝她回去照看孩子,她却说孩子已经睡了,再挑十次就回去照看孩子,挑够十次了,又说再挑五次就回去,结果硬是坚持到后半夜才被大家赶回去。我的堂兄二炮,嫌柳条筐太小,跑回家拿来了家里先前毛驴驮炭的筐子,结果挑了没有几次,就把扁担压折了。二炮不服气,干脆找了一根杠子当扁担,挑着担子的步子,踏在地上像敲鼓一样响。那场面充满了正能量。
  这项工作具体是什么时间完成的,我不太清楚,因为扣婵嫂子回家不久,我就被随后赶来的母亲强行拖回家里了。第二天,我专门去蛤蟆岭观看了现场,昨天还满脸傲气的蛤蟆岭,已经变成一只趴在地上的扁蛤蟆了。这样的夜战那时经常有,完全是不挣工分的义务劳动。那时候人们的日子过得疲累归疲累,但为集体出力,一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用我们这里的一句歇后语就叫“二小吃麻花——要的就是这股扭(牛)劲”。

荆升文(阳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5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 第2024-07-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