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往事

一张五分钱的菜票

  •   一张五分钱的菜票,我保存了40多年。
      看着这张印有“太原标准件厂食堂”字样的塑料菜票,我想了起了许多食堂往事,和当年的幸福“食”光。
      太原标准件厂(职工们简称“太标”)位于太原尖草坪光社街道,距离市区较远,当年,周边没有任何饭店,更没有任何外卖。上世纪80年代初,这座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的新食堂建成,每天大概有300多名职工在食堂进餐。食堂是厂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不论是领导还是职工,人人都自觉排队吃饭,按顺序就餐。每到饭点,太标食堂里就散发出阵阵菜香,冒着热气的饭菜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窗口的桌面上。职工们听着广播里播放的厂区新闻、流行歌曲,伴着音乐的节奏,哼着当年的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爱在深秋》来到食堂。
      太标食堂里放着几张大圆桌,桌上摆着醋壶。在排队“打卡”的时候,看到前面几位,先“提溜”过来醋瓶子,每人喝了三调羹醋。“要4两!”打上饸饹面后,每个人再往面里浇上一股醋,再就上一头蒜。食堂里早、午、晚三餐都有,遇到加班加点,还有夜班饭,热气腾腾的汤面足以慰藉职工们辛劳一天的身体。
      “上灶”职工需要提前到行政科找专人购买粮票(包括细粮票、粗粮票)、菜票,打饭的时候,按照所选的主食和菜品交给掌勺的厨师。
      太标有位食堂管理员李树德,他管理有方、记忆力超强,活了101岁。当年新职工第一次去食堂,李师傅就能记住他名字,每月买多少饭票,每天大约吃多少。李师傅都能记得清清楚楚。食堂提倡勤俭节约,在后院养了几头猪,用人们吃剩的饭菜、泔水喂猪,每到半年的时候,食堂给上灶的职工每人免费发放两个花卷,一碗用烧肉、丸子、豆腐做成的烩菜。李师傅站在食堂门口,经常上灶的一个也落不下,不上灶的一个也混不进去。职工们尊称这位“红管家”为“秤杆子”。
      早餐,食堂供应玉米面糊糊、稀饭、蛋汤、咸菜、烧饼、窝头、馒头等。离厂多年,人们依然怀念食堂的玉米面糊糊和“老咸菜”。太标食堂的“油糊茄子”特别好吃,每天都特别抢手。如果临时加班去晚了,就买不到了。食堂的过油肉非常正宗、地道,那个年代在食堂能吃到一份过油肉,相当于下了“馆子”。每年夏天,食堂会供应凉面,用五分钱的麻酱和黄瓜丝调出来的凉面,非常爽口。老师傅们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食堂里卖的五分钱的烧饼,非常有饱腹感,吃了烧饼,一上午都精神抖擞。那时,食堂还供应钢丝饸饹,非常有嚼劲,消暑又解馋、抗饥又顶饱。

    米玲(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5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