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国(又作蓼国,今河南唐河县南),故称廖叔安,其子孙以国为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英、六、蓼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灭,国人有以廖为氏者。
3.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商末,有缪、颜为躲避殷纣暴政而隐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廖。
4.出自姬姓。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
5.出自张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子孙遂为廖姓。
6.赐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姓主要为祝融八姓后人,抑或为皋陶之后,均为古帝颛顼之裔,或为文王姬姓之后。
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廖国,故称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称为廖氏,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繁衍播迁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明代,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清代,闽粤廖姓有入台进而移居泰国、新加坡等地者。如今,廖姓以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约占全国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历数代演变,成南方姓氏。
2.廖姓堂号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关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刚烈而来;“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书房命名而来。
3.廖姓名人横贯政、经、文、史等领域,尤其近现代史上表现出色。如廖仲恺、廖承志父子。
4.廖姓字行辈分排列规整,读之肃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谱》载有江苏廖姓一支字行为:“清善正坚,明良式发,和平希廷,兴家昌国。”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任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廖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廖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十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开国中将拒帮女儿找工作
廖汉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湖南省桑植县土家族人。
1979年的一天,阔别家乡44年的廖汉生回到了自己思念已久的家乡,先去了当地烈士陵园和贺龙故居,祭奠完后又为老父亲扫了墓,还探望了邻里乡亲,到了中午饭点,政府人员提议到他们安排的地方吃便饭,然而廖汉生却委婉拒绝,并坚持要到当地一位农妇家中吃饭。
来到这户农妇家,显然农妇并没有想到会有一群领导到自己家,可当她看清来人后,并没有表现得十分热情,而是眼神复杂地看了廖汉生一眼,然后默默地带着他们走进了家中。面对众人的疑惑,廖汉生笑呵呵地介绍:各位不要见外,这位是我的女儿。
因为战争的原因,他和自己的女儿失散多年,全国解放后才父女相团圆。女儿知道自己父亲是开国将军,想让父亲帮忙介绍个工作。尽管廖将军对这个失散多年的女儿满心愧疚,但是身居高位的他还是一口回绝了。他自己觉得新中国刚刚建立,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身为开国将领更应该以身作则,公器怎能私用呢?自己的子女也是普通百姓,不能有什么特权,应该和大众一视同仁。
通过这次吃饭,父女二人的关系也近了一些,临走前,廖汉生叮嘱女儿:有困难向爸爸开口,要安心在农村建设,千万不要向国家伸手,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廖春莲也谨记父亲的叮嘱,当地政府之后给她安排工作,她断然拒绝,不想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受到政府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