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往事

吃一个油点激灵三天

  “吃一个油点儿激灵三天”是家乡的一句俗语。“激灵”一词本意是指人受到惊吓时猛然抖动,打的冷颤。故乡的“激灵”一词,是指人很有精神,就是说人若吃个油点儿,就能精气神十足,身强体壮三天。夸张的背后是油的珍贵和生活的艰辛。
  儿时日子清贫,母亲炒菜时只用筷子从油瓶中蘸几个油点儿即可。那时强调“以粮为纲”,生产队种植油料作物本来就少。记得大集体时每年秋季庄稼收割完毕,粮食全部入库后就开始给人们分油,一般按人口和劳力出勤两项内容分,记得每人最高分到过0.7斤油,一个出全勤的劳力可分到工分补贴油1.8斤左右。以全家7口人最多4个劳力估算,分到的油也就12斤多一点儿,这是一年的量。人口少、劳力少的家庭分到的食油就更少。所以每家每户把食油视为贵重品。
  那时能分到的蔬菜主要是土豆、长白菜、茴子白、萝卜和少量的菠菜及茄子,五六口人,烩上一大锅菜,仅滴上几滴油,跟水煮菜没啥差别。为了让大家吃得可口,母亲变着法腌各种咸菜,以调剂口味。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父亲在院内种植起小兰花烟叶,秋后将小兰花的籽拿到榨油房能换油。那时一斤干了的小兰花籽可换二两油,院内所种的小兰花能产5斤多籽,能换回一斤多油,在当时可真不少呢。
  记得有一年秋末,母亲拿上小兰花籽领着我去古城村的榨油房换油。榨油师傅说,这小兰花籽油味道有些苦,今年收的小兰花籽已不少了,再多了会影响到油的质量了,所以就不接受小兰花籽换油了。母亲含着眼泪苦劝榨油师傅,榨油师傅最后还是换给了我们油,母亲不知说了多少感谢的话。至此,在我幼小的心里就懂得了油的珍贵。
  生在乡下,长在农村,对油菜籽的种植与收割比较了解。油菜籽这种作物喜凉耐旱植株高大,很费地力。油菜籽苗相对其它农作物而言比较稠,锄苗时需弯下腰,仔细用锄松土锄草,难度比较大。记得有一年,初中放秋假参加生产队劳动,队长分配我们几个人去割油菜籽。那年雨水均匀,油菜籽底肥也上得足,油菜苗长势喜人。由于油菜籽茎秆粗,密度又大,用镰刀很难割动。几个老农提议用手拔,收工时我的手上磨破三四处,不住地往出渗血。巩五叔看见后说,你的手还嫩着呢,你看我的手。他边说边摊开双手,只见厚厚的老茧布满双手,强壮有力。他说,这是一辈子干活磨练出来的,庄户人没有一双铁手是不行的。回家的路上,几个大人边走边对我说,只有流了汗,出了力,才知道油点儿的香,才能懂得“吃一个油点儿激灵三天”的意义。田四叔接着也说,油菜籽从割倒至吃油,工序还多着呢。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分田到户,人们自己可以调节油料作物的种植,乡人吃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困难吃紧了。然而,母亲炒菜用油时仍然不敢大手大脚,不敢浪费一丁点儿油,她仍然保持着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参加工作后,生活较乡下有所改善,吃油也不像以前那样节俭了。母亲每逢看见我们炒菜用的油多时就说,少放点儿油,有个味道就行了,放得多了也是浪费。她常教育我们:粮食是天地的精华,而食油是粮食的精华,必须珍惜。

任学良(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9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