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我们子弟学校开办了“小工厂”,大大方便了学生们学工劳动。小工厂的主要任务是给工厂铸造出的铝合金卡环去毛刺、打孔。上述工序完成后,送工厂八车间进行表面处理。我们校办工厂的负责人叫王酉生,我们都尊称他王厂长。
当时,受“读书无用论”余毒的影响,我不喜欢每日枯燥的读书生活,特别期盼能到校办工厂劳动锻炼。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每学期至少能有一次学工劳动。我们的校办工厂,分里外两部分,里间小,外间大。里间装了几台钻床和一个砂轮机。外间摆着若干张钳台,上面安装着“老虎钳”。进入小工厂,老师首先给我们讲“安全注意事项”,随后给每个人发一副蓝色劳动布袖套。少部分同学,进里间操作钻床,大部分同学在外间“耍锉刀”。外间同学去好毛刺的卡环,经过检验合格,送里间同学打孔。因为里间同学操作的钻床是机械设备,引得外间同学好生羡慕。为了照顾学生们的情绪,学工期间,里外间的同学都要定期轮岗,使其成为既能打毛刺、又能打孔的“全才”。
令我难忘的是,一次学工中,意外接受到一项“特殊任务”——给“国防工业五·七工作现场会”纪念章涂油漆。因为工厂“五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上级决定“现场会”走进太行。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好抓紧时间、加班加点。纪念章整体呈菱形,用铜合金冲制。中间图案是麦穗与齿轮组合,直立的麦穗将“57”左右分开。下半部和上半部的“57”二字涂红漆,其余部分涂白漆。我们用的工具是两支小狼毫毛笔(分别涂红白两色漆)和上下两道凹槽长的方形木板。我们把纪念章摆放在特制的木板凹槽内,用笔小心翼翼地蘸漆涂抹。生怕涂漆溢出纪念章边框。
当年我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顶住了“二甲苯”的刺激,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为纪念章涂漆的任务。当看到参加“国防工业五·七工作现场会”的代表胸前佩戴的纪念章时,我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自豪”。40多年过去了,在校办工厂学工的往事,会不时闪现在脑海中。
解延忠(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