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各类国家庆典总能以其严密的秩序和浓厚的仪式感吸引无数“吃瓜”群众的目光。其实回望历史,古代皇室仪仗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是不遑多让的。
古代皇室的核心是皇帝,而皇帝仪仗分为出行和殿庭仪仗。皇帝出行一般要依据“卤簿”,即古代帝王的出行“说明书”,上面详细写明了随从数、乐队规模等仪仗细节。汉代以后,帝王出行按规模可分为三等,分别是大驾、法驾、小驾。大驾,通常用于重要的国家典礼和盛大的庆典,这种出行规模庞大,车驾众多,象征着帝王的尊严和国家的权威;其次是法驾,用于一般的国家事务活动,规模适中,比大驾略小,但仍然庄重肃穆;最后是小驾,常用于奏谢等事宜,往往只带少量随从护卫和车驾。不过,不管是哪种出行规模,秩序和仪式感都是少不了的。南朝宋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记载“大驾卤簿”:“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参乘。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备之。”
至于殿庭仪仗,从先秦时期初步形成,一直到宋代才较为完善。殿庭仪仗可根据规模分为黄麾大仗、黄麾半仗、黄麾角仗、黄麾细仗四级,因仪首放置刻有“黄麾”字样的绛引幡而得名。《宋史》记载:“凡正旦、冬至及五月一日大朝会,大庆、册、受贺、受朝,则设大仗。”黄麾大仗专用于正旦等重要节日及特殊日期,一般单使用仪卫便有五千余人。黄麾半仗是每月初一皇帝临朝时的仪仗,黄麾角仗则为接见外国使臣、为皇太后庆寿使用的仪仗,这两者与前者相比,规模大体上依次减半。最后的黄麾细仗适用范围较为日常,封赏皇室成员或者官员等场景皆可用。
古代皇家仪仗队的人员极为丰富。宋代有“环卫”、左右金吾杖、六军仪仗、禁军、乐工等人员。《宋史》记载一场皇家仪仗:“大率以太仆寺主车辂,殿中省主舆辇、伞扇、御马,金吾主纛、槊、十六骑、引驾细仗、牙门,六军主枪仗,尚书兵部主六引诸队、大角、五牛旗,门下省主宝案,司天台主钟漏,太常主鼓吹,朝服法物库出旗器、名物、衣冠、幰盖,军器库出箙、弩、矢,内弓箭库出戎装、杂仗。”在这场礼仪活动中,太仆寺、殿中省、尚书兵部、司天台、司天台等十一个部门协同合作,才基本达成仪仗所需,有时若活动有特别的需求,还得额外调遣皇城司亲从和民间乐工加入仪仗队,以确保礼仪活动的庄严与隆重,展现出朝廷的威严。
元、明两代皇家仪卫制度大体承袭宋制,并日趋完善。清初皇家仪仗沿用明制,至乾隆、嘉庆帝时期发展至顶峰,那个时期的皇家仪仗管理制度十分严格,凡是仪仗保管、使用、修缮不当的人员一律要处以数量不等的杖刑,严重者甚至要流放。但清朝后期因国库空虚,仪仗制度虽在,但仪仗器具的材料却大幅缩水,例如使用铜代替金、银制器具等情况十分常见。
□闵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