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宋雨》是一本关于晋城国宝玉皇庙、青莲寺唐宋彩塑的考析。201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面世,今年又版。较之第一、二版最大的不同,在于前两版仅提出了宋塑之说,而这一版挖掘出了有分量的证据,佐证晋城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的来龙去脉,并提出了晋城地区抟捥黄土的匠人精神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基因自带。这一版的参考书目达59种,让宋塑说不仅仅是猜想,而进入了实证阶段。
十多年来,赵学梅老师在故纸间、在光影中,把历史遗存重新塑造成当代艺术形式,开启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对话。
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泽州府城玉皇庙修建完成。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庙内有遗存各代彩塑284尊,而后院西廊庑内的二十八星宿彩塑,更是中国宋元彩塑的巅峰之作。千年前的匠人,在写实与写意、想象与象征中,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幻化成人间的芸芸众生,他们服饰华丽、衣纹流畅、动静相宜、形神皆妙。这样的抟捥手法目前海内仅此一处,以为孤品。在《唐风宋雨》一书中,最吸睛的就是这座星空帝国在千年之后,穿越幽暗破光而出。
“光”是这本书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赵学梅老师镜头下最为克制的运用,在深色的背景里,用光重新塑造这些造像,凸显还原了他们丰富的神态、细腻的面容和灵动的眼神,让雕塑具备了独特的肌理以及神性人性兼具的光辉。光影之外,赵学梅老师还以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尺度,对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及青莲寺彩塑的精神暗线进行了分析与描摹。赵学梅老师认为,府城玉皇庙二十八星宿这堂塑像体现了北宋的精神光谱,有宋代将帅驰骋的龙虎身姿、文官治国的忧士之态、皇母临朝的从容娴静、布衣老者的悠然达观。
再看青莲寺,隋唐时即有“文青莲、武少林”之誉。这里现存54尊唐宋彩塑,最宝贵的是6尊唐塑,是全国唐代寺庙塑像中仅存的三座之一。杨秋颖先生在《晋东南地区古代彩绘泥塑制作特点分析》中肯定地说,青莲寺“弥勒坐佛为我国现存唐代彩塑中唯一的一尊垂腿式弥勒佛”。青莲寺一庙文化、半庙高僧,从“释义高祖”慧远初创,到灵璨、慧迁、辩相、神墨、惠愔等历代高僧的德智作为,让这座安于一隅的古刹汇集了建筑、彩塑、壁画、碑刻、宗教等多种艺术形式,得以让千年后的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唐的气象与风韵。
整本《唐风宋雨》的彩塑考析,最想告诉读者的是,这些华丽高古的塑像,何以诞生在晋城,何以留存千年。晋城地区的传统艺术形成了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有着其他艺术品无法比拟的特殊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这是数辈匠师们基因里与生俱来的传承。金代泽州状元李俊民为泽州《重修庙学之记》撰写的碑上有一句话“泽州学者如牛毛”,其实泽州匠人更是多如牛毛,可谓村村匠师,户户匠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震撼灵魂的工艺艺术,不仅是彩塑艺术,还有建筑艺术、琉璃艺术、皮金艺术、冶铁艺术等。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丁垚曾说:“晋东南古建筑绝大部分都是规格不大的小庙,它的意义首先不在于建筑的精美、宏伟,在于保存下来的早期古建筑密度极大,并因此留下来一个较为完整的州县社会网络系统。这些古建筑依附于村落,并且这种关系至今未变。”就像国宝高平铁佛寺,当人们因《黑神话:悟空》慕名而来时,发现它并不在荒野僻壤,而是在今人生活的米西村胡同里。是的,一座小庙、一殿神佛就在身边,那是晋城匠人们的日常与生活。
艺术的创作,从来都是心对物的观照。在赵学梅老师的镜头和笔下,诸般彩塑不再是漫天神佛,“我只是把彩塑当作人去理解,春夏秋冬,时不时去看看他们”。她在千年时空的这一头,揣摩着建造庙宇和塑造神像时那一头古人的心境,大约是“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她怀着深切的敬仰和情感,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上那些先民留下的灿烂遗珍一一记录。她始终以学人的探究之心,在碑刻史料中还原历史的真实,从容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其实《唐风宋雨》一书远不止于此。玉皇庙和青莲寺彩塑,一方面作为以往社会生活的思想积淀和物质遗存,在赵学梅老师的影像和文字创作中得到了有力呈现;另一方面,本书的修订再版立足于现代艺术手法并尊重历史客观,加入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成为未来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参照。
《唐风宋雨》让玉皇庙和青莲寺从文保精品走入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可以感知文化、触摸历史。文化遗存只有参与我们的生活和情感,融入我们的审美和记忆,文明传承才能更为辽远深厚。这是《唐风宋雨》一书更重要的价值所在。
塑像无言,建筑无声,总要来一次山西吧,总要来一次晋城吧,总要来看一看玉皇庙与古青莲,看看历史与时间的见证,没有人能平静地面对这里。因为在古今交叠中,总有些什么不曾改变。
□田黎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