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封其弟颖于赖(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姜姓。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资料所载,炎帝后裔烈山氏在周朝时被封于赖国,子爵,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3.源自少数民族。阿昌族赖姓源于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姓赖;另外满、台湾土著、蒙古等少数民族均有赖姓。
得姓始祖
赖姓主要源出赖国,西周赖国究竟为姜姓还是姬姓封国,史料说法不一。然赖姓无论源出姬姓还是姜姓,都为炎黄后裔是无疑的。这里,我们尊崇大多赖氏谱牒观点,认为赖叔颖为周文王子,是西周赖国始封君主,也是赖姓之源。
赖叔颖,姬姓,名颖。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助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赖,历惠、宣共三世称侯。鲁昭公四年(公元前五三八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其后子孙尊赖叔颖为赖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赖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一带,为周武王之弟赖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颖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颖川郡望”。魏晋南北朝时,赖姓为躲避纷乱,加入了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
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形成了河内郡望。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如今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赖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
宗族特征
1.赖姓是一个发源于北方,而在历史演进中成为以广东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赖姓人才辈出,尤以宋明两代江西万安为盛,故有:“一县两代人才多,江西万安赖氏兴”的佳话流传于世。
3.赖姓字行严谨,寓意深远。如民国时抄本《赖氏家谱》中有福建赖姓一支字行为:“寿福承祖泽,光宗寄昆贤。”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赖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赖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赖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十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赖家“三代五将”
曾居住于大鹏所城的赖氏家族是深圳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三代五将”在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有“宋朝杨家将、清代赖家帮”的美誉。
清雍正九年(1731年),赖氏先祖迁居至新安县大鹏古城乌涌村(今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镇鹏城村)。定居于此的赖氏历经三代,出了五位将军,成为广东一带的杰出姓氏,与连平颜氏并称“文颜武赖”。
在赖氏家族“三代五将”中,当数赖恩爵贡献最大,威望最高,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与西方殖民者正面交锋的水师名将。赖恩爵一生大小海战战无不胜,特别是九龙海战,打响了鸦片战争“第一枪”。赖恩爵在九龙海战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道光皇帝赐予“呼尔察图巴图鲁”(满语,即“勇士”)称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赖恩爵晋升为广东水师提督,御赐红顶花翎,从一品。
赖家能培养出那么多位将军,跟赖家的家训离不开,赖家家训最核心的精神是爱国、敬业和守法,其中最有名的是“岗不离守,守不离纲”,意思是不管是一位将军还是一名将士,都要站好自己的岗位,在站岗的时候要遵守的纲是什么,纲就相当于现在的党纪国法。“文官愿为清史瘦,武官敢当沙场卒”,赖家教育子孙无论是从文从武要不怕牺牲,为国家繁荣兴盛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