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提到,“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认为无论自然界的农业生产还是人类社会的运行发展,顺四时之序都是亘古不变的铁律。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等到深秋之际,天寒地冻的日子愈发临近了,便得要着手预备“冬藏”。南宋普通人家的“冬藏”是什么?
秘诀就在于,“三只缸”。
所谓“三只缸”,即菜缸、酒缸和米缸,由于气候条件、风土民情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又有着不同“变体”。以都城临安府及其周边人家为例,“三只缸”通常是腌菜缸、酒缸和年糕缸。
南宋,百姓富庶、农业繁荣,寻常人家的菜谱也跟着丰富起来。家中余裕的萝卜、菘(白菜)、苋菜、雪里蕻加盐搓洗,再一层粗盐一层菜的铺在缸里,最后压以石板等重物,榨出水分,便制成了“鲊”,即如今“榨菜”的前身。除却现今我们熟知的这些食材以外,当时还有用葵、韭、薤、葱、芥制成的“鲊”,它们口感清脆、咸鲜下饭,是传统人家秋冬餐桌上的“常驻嘉宾”。当时以超然物外、与世无争闻名的文人兼“美食家”朱敦儒,就曾在其词中记叙,“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餍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饔里黄薤。”深表其对“色如黄铜”的腌薤的偏爱。
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自由开放的大背景下,宋代酒文化意蕴愈发深厚,酒的种类繁多,临安府一带更是黄酒、果酒、白酒及各类养生酒琳琅满目。待到秋冬时节小酌一杯,一则驱寒暖身,二则是沟通感情。当时讲究“新米酿新酒”,家中有酒缸犹如一种“曲水流觞高雅之士”的象征和佐证,更展现出自身随性、潮流的美好生活方式和风格态度。且秋冬之际与三五好友围坐于红泥小火炉旁,一杯温热醇香下肚,“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酣畅淋漓之感更是不言而喻。
宋人喜食年糕,这与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增长密不可分。当时江南地区广泛推行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地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而每当新粮入仓,碾谷舂米捣年糕便成了家家户户的第一要紧事。年糕口感软糯、烹饪形式多样,同时又有着“年年高”的美好寓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及祭祀敬神的重要供品。随着年糕制作技艺的不断精进,它更是代代相承下来,与人文风俗紧密相连,成为了丰富味蕾、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之一。
从临安府到杭州城,如今的深秋里“三只缸”几乎已经绝迹,技术迭代、城市发展,徒留史书卷册上的斑驳墨字。
□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