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冬季的一天,按“刊授大学太原学区教学联络委员会轮流值班表”安排,轮到我在刊授大学太原办事处值班。
一天相安无事,临到下午快下班时,办事处主任朱胜利走了进来。他说:明天就要上大课了,咱们的《湖滨学报》今晚必须加班印出来。《湖滨学报》是太原办事处编印的一份教辅小报,4开4版。主要刊登授课老师的讲议、面授日程安排,同时也开辟了副刊,选登学员习作。《湖滨学报》有专人负责编印,和我们各单位“轮流值班”的人没有什么关系。朱主任对我说:你如果回家没什么事,就和我们一起去吧,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闻听此言,我毫不犹豫地骑上自行车,跟着朱主任等直奔钢城印刷厂。
那时的印刷厂条件简陋,且是铅字印刷。虽然说是一张小报,但从排版到印刷完成,也需要一个细心、忙碌,耐心等待的过程。在排版拣字的过程中,缺少古文中不常见的生僻字。现铸,是不可能的。面对困难,朱主任放飞思想,使用“代字、拼字+说明”的方法,解决了排版难题。为了严把质量关,校对工作我们“齐抓共管”。大家一起逐字逐句地对照原稿,一校、二校、三校。到了凌晨三四点钟,上下眼皮不由自主地开始打架。抽烟的人,捡起已经扔进烟灰缸的“烟屁股”,点上再吸两口;不抽烟的人,在水龙头上用凉水频繁洗脸,驱赶睡魔。终于,学报的校对工作圆满完成了。在重新打出的清样上,朱主任笔走龙蛇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并自嘲地说:也只有我这样的主编,敢在“代字、拼字+说明”的学报上签字。
校对完后,我们就松了口气。接下来的重担,就转移到印刷厂师傅们的肩上。上版、试印、调整、开印、剪裁、打包。尽管一晚上吃了印刷厂不少瓜子、花生,但清晨七点来钟,还是感到饥肠辘辘。按照印刷厂师傅的指引,拿着月薪41.93元高工资的我慷慨解囊,外出买回几根油条给同志们充饥。
为了赶在开课前能让同学们拿到《湖滨学报》,我们把已经印好的学报骑车先带了回来。同学们见我抱着新鲜出炉,还飘着墨香的精神食粮,登上湖滨会堂的主席台,瞬间就把我围了起来。不多时,手中的学报便销售一空。
40多年过去了,当年同学们求知若渴的情景在我脑海里依然挥之不去。
解延忠(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