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深山访旧朋,相逢容貌实堪惊。身犹老树风霜状,手似枯枝瘪瘦形。
化腐朽,作瑶琼。根雕匠艺誓传承。守龙废寝三更苦,妙品神奇美誉盈”。
这首《鹧鸪天》,是长治市一个词人写给沁源任守龙的。
任守龙,何许人也?
他是一个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扎扎实实的根雕艺人。
1964年8月,任守龙出生在沁源县官滩乡(今景凤镇)争胜村一个贫苦农民之家。这里是个偏僻山区,郁郁葱葱的松林环绕着贫瘠的土地,绿茵如毯的生态装点着贫困的村庄。
在这里,良好的生态、纯朴的民风滋养着任守龙,使他养成诚实守信、勤劳朴实、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孜孜以求的性格。1981年官滩中学毕业后,不甘贫困的他,满怀梦想只身一人到太原打工。其间,受喜爱根雕的大哥影响,耳濡目染,接触了许多名师大家,他由开始好奇到逐渐喜欢、学习、动手,乃至痴迷不懈。1997年,任守龙结束太原打工生涯,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沟沟,边种地边打工,并将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不为人知的根雕手艺当中。
沁源是一个大林区,森林资源极其丰富,这为他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大山之中的桃木、榆木、杏木、柏木、黄栌、荆疙瘩等等,除能提取油料、食油、制作茶叶和药用外,奇形怪状的根还可以制作艺术品;漫山遍野的青石、姜石等奇石,也可以用以制作各种盆景。因此,他经常怀揣干粮、肩扛镢头,翻山越岭、栉风沐雨去大山深处寻觅那些散落在坡坡沟沟、他人弃之不用的树根、无人问津的怪石。几十年来,脚底鞋子不知磨坏了多少双,手上老茧不知褪去多少皮,脸庞晒成莜面窝窝,身子弯成河中虾虾,采集到的根、石也堆满了偌大院落。
每天劳作回家,他最喜欢的事情便是一头埋进这些被人看不起的东西里,仔细端详,反复观察,披沙拣金,用锯拉、锤敲、凿刻、钻磨、砂打、抛光、上漆,给一堆堆毫不起眼的树根、石头赋予新的生命,使之变废为宝。他的根雕,雕动物栩栩如生,雕人物形态逼真,雕物件有模有样,在形似与神似之间游弋。这些年来,他累计雕刻三百多件作品,成为当地闻名的民间雕刻大家。
为了提高根雕技艺,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先后购买了《中国根艺》《谈根论道》《赏根论艺》等书籍,刻苦钻研;还相继参加了县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充电加油。尤其是年过花甲以后,不能再到企业打工,他除作务庄稼养家糊口维持温饱之外,把其余精力均都投入到根雕作品创作当中。在县里为他们在县城体育公园非遗展品中心提供的一间“传统手工艺创新工作室”里,无论赤日炎炎,还是三九严寒,他都一心一意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进行创作。这些年来,他的作品,经常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展览,越来越受到名家好评和社会赞誉。其中,他创作的《笔架》在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小井峪文化产业园迎新春奇石古玩钱币交流会”上获铜奖、《犀牛望月》在三晋根艺作品精品展中获银奖,《恩爱》在山西省根艺奇石展上荣获优秀奖,许多作品被喜爱者购买收藏。
2015年,他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被县里有关部门授予“农业传统手工艺大师”(根雕)、被县总工会评为“优秀乡土工匠”,被市里授予“工艺美术大师”,被省市工艺美术协会吸收为会员,同时还被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根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吸收为委员。他的工作室被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单位共同评为“守信经营承诺单位”。
任守龙说,“现在除了种有薄田几亩的收入,再无任何经济来源。现在知道的人还是不多,信息还是不畅,如果能够把这些根雕、奇石作品销售出去,尚可补贴家用。不过,这随缘。一门心思进行根雕创作,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爱好。”
□邓焕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