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豫北人把过年叫“年歇”,大概是说忙了一年让人们好好歇一歇吧。这个叫法由来已久。其实在过去的农村,人们一入了冬就歇着了。但过年以前的歇,是苦熬的歇。吃没好吃的,穿没好穿的。过年时候的歇,才歇得惬意。再穷的人家,也要买几斤肉,包上几顿饺子;再穷的人家,也要给孩子添置几件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放上几挂鞭炮,图的是个喜庆,图的是个平安。
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我们这儿有这样的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斗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背香篓;三十儿,赶个露水集儿;初一儿,大人小孩都蹶蹲儿。前面的几个好理解。贴画画,是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儿的意思;背香篓,是炸丸子,炸好的丸子用篓子装起来,篓子里外都是香的;三十儿那天是最后的集了,过了年到初十才能成集,所以要起早踏着露水去赶,不然买不齐年货就没得买了;初一那天,大家都出来给长辈磕头,给先人磕头。初二那天,开始走亲戚。过去走亲戚都步行,亲戚多的,要走到初十才能走完。现在交通工具先进了,初六以后就很少再有人去走亲戚了。
老辈人爱说,小孩们的“年歇”,大人们的“难歇”。小时候不理解,现在大了,人到中年了,做了父母了,身上有家的担子了,才理解了。
从腊月二十三,学校里就放假了,小孩子们就没事做了,可以整天疯跑,到处放鞭炮;可以穿新衣服,收压岁钱;可以串亲戚,吃鱼吃肉。可大人们却早早就要为“年歇”做起准备。你看那顺口溜里说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没得一天消停。现在想来,大人们的“年歇”还不仅仅是累,还作钱的难。买衣服,要钱;买年货,要钱;买走亲戚的礼品,要钱;给亲戚家的孩子压岁钱,要钱。离了钱,“年歇”能真正的过好?
现在,城里人有钱了,不用发钱的愁了。年夜饭或是家里有了客人要吃饭,大都到饭店里去吃了。那样的话,“年歇”就真名副其实了吧。农村的人们,大多也不用发钱的愁了,只是农村的饭店,腊月二十三就关了门,有钱也没地方吃去。即便有饭店开门,你一家老小到饭店去吃,大家都会说你“烧包儿”。看来,农村人们要真正过“年歇”,还有一些时日呢。
□张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