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文章,必须多读书,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在读书上,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谓古人读书作文的经验概括。
古人发奋读书的事例不胜枚举。以唐宋八大家中的几位大师为例,看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韩愈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前后二十年。柳宗元是“遍观长安贵人好事者所蓄,殆无遗焉”,也是二十年。欧阳修家贫,买不起书,“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以至昼夜忘寝食”。他在《读书》中说:“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王安石在《赠外孙》中云:“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苏轼到老都不忘读书:“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正因为有了丰富的阅历,苏轼才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欧阳修关于读书的谈话:“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其实,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吃过这种亏的人。《三字经》就讲了苏洵的经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虽然在读书上觉悟较晚,但最后读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还培养了两个儿子,三人都成了大文豪。
古人读书的宝贵经验,今人仍然可以借鉴。
首先,读书要有的放矢。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把读书比作“八面受敌”,并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王庠是苏辙的女婿,苏轼对他谈自己长期积累、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即每次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的来阅读,不求面面俱到。
其次,读书要取其精髓。韩愈、柳宗元学习六艺之文,都说“好其道焉尔”。作为文学家,二人更侧重从增益写作上汲取营养。例如,韩愈读《春秋》,得其“严谨”,即不能增减一字;读《诗》,得其“正而葩”,即思想纯净、文字优美;读《易》,得其“奇而法”,即变化的方法。柳宗元读《春秋》,得其“断”,即判断;读《诗》,得其“恒”,即感染力;读《易》,得其“动”,即变化。不难看出,两位大师在读同一本书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最后都自成一家。
最后,读书要消化吸收。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作者是在讲读书要注重消化吸收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消化吸收?三国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说,对经典著作应当“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从先秦到宋代,名家讲的都是这样一个道理:“熟读”“思索”才能达到“自见”“自知”。南宋陆游一生读书如痴。他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熟读暗诵,虽支枕据鞍间,与对卷无异。久之,乃能超然自得。”诗人道出了“熟读”才能“自得”的道理。
□白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