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柳枝青绿燕子北飞的季节,突然看到天空中飞舞的燕子,顿时感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惬意。燕子本是最寻常的鸟,小时候常能见到燕子在乡下人家的梁下筑巢。每到春天,巢里便会多出几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大燕子从屋外飞回来,它们就仰着头,“叽叽喳喳”地向母亲索食。这是农家春日里每天都见得到的场景,却因诗人的笔,成为了春天最生动的标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在唐诗中寻觅燕子的身影,倾听燕子的轻语。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这首诗把西湖的春日写成了天堂。春水初涨,白云低垂,平静的水面与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图景。但这安宁中又到处都是勃勃的生机,早莺争树、春燕啄泥,莺歌燕舞中,流传着春回大地的喜讯。
杜甫的《燕子来舟中作》:“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它的鸣叫与飞舞总使人联想到闲适安居的欢乐。杜甫很喜欢燕子,他虽然“漂泊西南天地间”,但是他始终辛苦经营,像筑巢的燕子一样,为给自己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而不懈地努力。在这些日子里,体态轻盈的燕子曾伴诗人度过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诗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其栩栩如生的形象:“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绝句》)”“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绝句漫兴》)”这一切都生动地留在诗人的记忆中。因此,当他客居他乡,见到燕子再次回来筑巢,不禁油然生出他乡逢故旧的感觉。
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冬去春回的燕子,就像是离乡思归的游子。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
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的《燕衔泥》:“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岂不解决绝高飞碧云里,何为地上衔泥滓。衔泥虽贱意有营,杏梁朝日巢欲成。不见百鸟畏人林野宿,翻遭网罗俎其肉,未若衔泥入华屋。燕衔泥,百鸟之智莫与齐。”诗人认为,燕子没有纵情高飞于云霄,而是不辞辛苦地衔泥筑巢,最终为自己寻求到了一个安身之所,不必像百鸟那样露宿荒野,随时面临被人捕捉的命运。这是燕子的智慧,是燕子比其他鸟儿更加高明的地方。
不错的。燕子的呢喃是春日里动人的歌谣,燕子的身影是春风里跳动的音符。燕子可以寄托乡愁,可以传达相思,燕子是中国人眼中春天的浪漫。如今,城市中已经越来越难见到它的身影,但在大唐诗人的笔下,却永远有着一片供燕子栖息的春野。
□张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