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招人烦的蚊子疯狂出击,它们飞舞着,在耳边嗡嗡作响,不仅扰人清梦,还可能通过叮咬传播疾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现代有不少新兴的驱蚊产品,可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夏天是如何防蚊、灭蚊的呢?
最早记载被蚊子袭击之苦的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庄子,他在《庄子·天运篇》就说:“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累了一天,却被蚊子搅得一夜合不上眼。
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蚊蟆》里也说:“咂肤拂不去,绕耳薨薨声。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痕成。”可见,蚊子虽小,害处却大,是名副其实的害虫。为了防止蚊子侵扰,古人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家里种养一些防蚊的植物,常见的有驱蚊草、食虫草、七里香、紫罗兰、薰衣草、凤仙花、夜来香等,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不仅能驱蚊,而且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观赏起来也赏心悦目。后来,人们发现把艾叶、丁香、佩兰、川芎、白芷、檀香、苍术、藿香、薄荷、紫苏、菖蒲、八角茴香等制成精美的香囊,佩于身上,也可防蚊,这就相当于把“风油精”戴在了身上。
烟熏法也是古人驱蚊的一种不错选择,即把蒿草、菖蒲、艾草编织成草绳湿润后点燃,散发出的独特气味可以驱蚊子。
《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早年端午节时,就有在门口插上艾草的习俗,还常将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这样除了驱蚊还能消毒杀菌,能有效预防转染病。南宋陆游也饱受蚊虫肆虐之苦,他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说:“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扇子赶不走蚊子,只好用艾草熏之。燃烧艾草驱蚊在民间很常用,再配上古代常用杀虫剂雄黄、砒霜等矿物质可制成供熏蚊使用的香药。宋代笔记《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应该算是较早的“蚊香”制作说明了。蒲松龄在他的《驱蚊歌》中也写道了烟熏法:“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也讲述了用烟熏驱蚊的方法。
说到防蚊子,不能不提到蚊帐。这个驱蚊的办法,古人其实早已开始使用了。“怕君撩乱锦窗中,十轴轻绡围夜玉。”中国古代防蚊工具主要是帐幔,南朝梁元帝萧绎撰的《金楼子·立言篇九》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翠纱之帱”,使蚊子不得入内。唐代元稹有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此处所言“蚊厨”,即指蚊帐。清代才子袁枚《秋蚊》曰:“白鸟(蚊子)秋何急,营营若有寻。贪官衰世态,刺客暮年心。附煖还依帐,愁寒更苦吟。怜他小虫豸,也有去来今。”这首诗里也提到了用蚊帐来避蚊的方法。直到今天,蚊帐依然是很多人的驱蚊首选。
小小蚊子,东躲西藏,让人防不胜防,但古人还设计了一种神奇的灭蚊利器,充分利用了更为环保健康的生物灭蚊法,那就是用灭蚊缸养青蛙。在一个盛着水和石头的大缸里养上一些青蛙,蚊子喜水,不仅需要解渴,而且还必须在水里产卵以繁殖后代,如此一来,盛水的大缸便成了最吸引它们的去处。而它们一旦飞进来,便会被缸中的青蛙一口吞下,以达到消灭的目的。
此外,为了驱避蚊虫,古人还制作出了吸蚊灯,最突出的特点是鼓肚,上有一个喇叭形的大口,当灯芯被点燃后,内部空气压力产生变化,大口附近趋光而来的蚊虫就会被这股热气流“吸”入灯盏内高温灭杀。如今的一些气流吸蚊灯,其实也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古人驱蚊方法可谓多种多样,相比于科技发达的现代,他们驱蚊不但充分体现了智慧,还十分低碳环保且又情趣盎然。
□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