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学子们人生大考的关键时候,难免压力山大。其实,考前焦虑并无古今之别,只是缓解焦虑的方法可能各有不同。
古代考生考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组团拜考神。在儒学之中,孔子为万世师表,考生们自幼即奉其为神。每当科举开考前,官方都有盛大的拜祭孔庙活动。对于古代考生来说,科举考试前少不了要拜一拜孔子,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能够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南京夫子庙每逢乡试前便香火鼎盛,众考生们纷纷带着笔墨纸砚前来“开光”。有些人觉得笔墨纸砚开了光也不保险,自己索性还要在孔庙台阶上滚一滚,务必让全身上下都沾满文气。
除了拜“考神”,吃些吉利的饮食讨个好彩头也很有必要。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带有“吉利”寓意的食物,比如浙江的著名特产状元糕,以其外型酷似古代新科状元戴的帽子而得名。广东的猪杂粥,也有个气派的称谓——“状元及第粥”。
此外,古人还讲究在书桌上布置“吉位”,明代《阳宅十书》中就有如何指导考生布置“吉位书桌”的方法:毛笔要挂东南方,砚台得压《易经》书页。
万历年间还流行随身携带“魁星踢斗图”。魁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同文昌帝君一样,也是诸多考生信奉的考神。在“魁星踢斗图”中,魁星一脚踢斗,一脚踏鳌,考生们坚信画中的魁星会暗中踢走错误答案,保佑自己独占鳌头。
过大的压力下,考生出现失眠是在所难免的,为了能够快速入睡,古人也研究出了古代版的“褪黑素”。《金匮要略》里记载的安神方可“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方子里其实就是桂圆加酸枣仁,这一古方至今仍是经典的安神方。还有药铺推出了“状元套餐”,内含茯苓糕配远志茶,号称“服之思如泉涌”。
就像现代有家长应援团一样,古人也有自己的亲友团助力科考。苏州赵氏家谱记载,有族中子弟参考,考前三个月全家即进入“静音模式”:走路要踮脚,说话要耳语,连厨房剁肉都要移到偏院。松江府更有家长组团包下寺庙禅房,打造“沉浸式自习室”。古代考生的家长们也是煞费苦心,一点也不比现代家长差。
古人还喜欢用香,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香,通过焚香来舒缓压力也是不错的方法。《梦溪笔谈》里提到,唐代进士考场要摆设香案,考官和考生们进行对拜仪式。这个仪式不仅是对先贤的尊重,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焚香来帮助考生们平复心情,以便考生能很快进入考试状态。
其实应对大考的真谛,古今皆同:七分努力,三分豁达。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