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坐轿,不如仰着睡觉。老人们还笑着说:亲爹不如热灶火,亲娘不如热被窝。大清晨懒在床上,似睡非睡中听风听雨,想三想四,任思绪飘来荡去,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就地下。
凡夫俗子的懒睡只是一个懒字,而诗人的懒睡就大有诗意。
年轻的李清照听了一夜风雨,早上懒在床上不起,心里却惦记着院子里的海棠。她睡眼惺忪地问卷帘人:海棠花儿咋样了?卷帘人回答:好着呢!李清照像是看到了雨后的一切,咕哝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惦记你的海棠花,那就起来看那,可是不,懒在床上问别人。多么慵懒可爱的少女。
春天的早上,隐居在鹿门山的孟浩然在浓稠的鸟鸣声中醒来。他想起夜里风雨大作,喃喃自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美丽的鹿门山,山高林密,鹿门山的春天,是花的海洋。诗人听了一夜风雨声,早上懒在床上惋惜着凋落的花儿。诗人心疼花儿,却不忍起来去看。诗人的心啊,就是这般柔软。
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政治上心灰意冷,但身体尚可,安闲自得,睡眠不错,尤其留恋热被窝。在《秋雨夜眠》中,诗人惬意地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多么安闲寡淡的一个老头儿!窗外雨声淅沥,屋内寂静无声,老先生美美地睡了。半夜醒来,雨声依然潇潇,被窝里暖烘烘的,翻个身儿,迷迷糊糊接着睡。睡着了,却隐约听见檐上的雨滴声。一大早醒来,雨停了,可不想动,懒在床上不肯起。大诗人睡个懒觉,也是诗意满满。
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幸福,有些人迫于生计远行他乡,客宿馆驿,人困马乏,却又不得不早起。初冬时节,寒气逼人,听着鸡鸣顶着明月踏着霜雪上路,前途未卜,真是悲凉愁苦。诗人温庭筠在《商山早行》里写到: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果闲居在家,这样的季节,懒懒地待在温暖的床上,想想往事,构思小诗,多么惬意。可人生哪里能如此简单。
小时候,父亲一年四季总是起得很早。隆冬时节,天黑着就起来一趟趟挑水,撒鸡,喂牛,冻得哆哆嗦嗦的。他抱来柴草,坐在灶前烧火,锅盖上很快腾起热汽。我缩在被窝里,听大娘家的大鹅一声声叫唤,听大街上一声声空铁水桶吭唷,听胡同里一声声卖豆腐的梆子响,听南邻二爷在院子里大声咳嗽,听四海扯起喉咙骂娘。父亲烧着火,一遍遍催我起来,我就是不肯起,听烦了,就用被子蒙住头。胡同里突然传来咚咚咚的跑步声。父亲说道:“上早学的学生都散学了,你也快起吧!”说着,来到炕前拿起我的棉裤袄,拎着在灶口上烤,烤热了,扔给我。我翻身起来,迅速穿上,浑身热腾腾的。
我读书十几年,识得几个大字,素无大志,虚度年华五十余载。习惯于慵懒地生活,尤喜懒睡。直到现在,我还是恋床。一大早,懒卧床上,关关节节、旮旮旯旯都舒坦,简直妙不可言。而小时候懒在炕上的情景,也在一两声汽笛声中浮上脑海。回味着往事,一不小心又打了个盹儿。就这么个工夫,我又在梦里回了一趟老家。
□杨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