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深刻的地方。我从没有到过那里,可那里却让我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宁武,是母亲的故乡,她就出生在宁武县城。
母亲两岁时,她的母亲病逝了,从此,姥姥家成了母亲最温暖的依靠。由于,母亲年幼,需要人照顾,所以,母亲的姥姥就一直与女婿和外孙女生活在一起。
为了生计,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姥爷,先是给城里的粮店挑水、做饭,后来学了打银器的手艺,总算是有了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母亲时常会回想起在宁武的生活,给我们讲她难忘的童年时光。童年时的母亲虽然失去了妈妈,但是她的父亲却十分疼惜她,会给她扎两个羊角小辫,会拉着她的小手,到火车站前,看人家卖小吃,然后买一点解馋;她的父亲还会将豌豆、莜面磨到一块,蒸出香香的莜面栲栳栳;还会炸又大又软的油糕。
母亲多年后还会忍不住想念宁武的山药蛋,说比榆次的个大,还甜。逢年过节,她的父亲,我的姥爷,就会带着母亲逛街、买新衣、看街上的红火热闹。这样欢乐的光景过了几年,好日子就被一场战争摧毁了。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宁武县城。
在日寇进入宁武县之前,母亲就已经和家里人都躲避到了乡下。可长久住在乡下,一家人的生活没有着落。姥爷就惦记着能继续干点活儿,挣点钱。这时,有汉奸跟姥爷说日寇已退,姥爷就回城去拿自己做银器的家伙什,以便日后能够在乡下做些活计,养活一家人。
没料到,姥爷刚回到县城,还没来得及拿到工具,就被抓了。10月7日的上午,在县师范学校的操场上,随着一阵轻重机枪雨点般的扫射,近4000名手无寸铁的群众倒在了日寇的屠刀之下,母亲的父亲,我的姥爷也在其中。
母亲在这一年又失去了父亲,她只有七岁,从此之后,母亲的姥姥就成了她唯一的依靠,老的小的只能依靠亲戚接济。
拍摄这张照片时,母亲已经十几岁了。照片中戴着帽塌塌,裹着小脚的中年妇女就是母亲的姥姥。母亲说,她这一生都没有,也没机会跟自己的父母合影。
李砚明(榆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