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是蜜蜂一年最后忙碌的日子,我不禁想起了随父亲在隰县放蜂的往事。
1967年8月,灵石县的花期已近尾声,父亲养的蜜蜂将要出现“吃不饱”的状况,蜂蜜的产量就会下降,父亲决定将蜜蜂转场。那时,学校放假,我就随父亲放蜂,一来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二来也给父亲做个帮手,有个陪伴,减少些寂寞。
父亲的蜂箱装了满满一大卡车。蜂箱都要从外面包裹住,怕蜜蜂在转场中飞走,还可能伤及路人,也避免路上刮风下雨,伤害蜜蜂,我和父亲随车而行。我们从灵石县双池镇出发,经过孝义,翻过高庙山,就进入了隰县境内。一路颠簸,100多里的路程走了六七个小时,最终来到了目的地,下李公社张家庄村。
蜜蜂的采蜜习性就是逐水草花卉而迁徙。父亲把蜂场选在了河滩上,远处蓝紫色的荆条花漫山遍野,延绵不断。田野上荞麦花如白雪的世界,盛开怒放,招蜂引蝶。这里阳光充足,花香水美,是父亲的传统蜂场,这里就是酿蜜的源泉。
我和父亲居住在离蜂箱不远的山坡上的窑洞里。山坡下的小溪旁还有泉水汩汩涌出,成了我们生活的水源。对面的山崖上栖息着一群野鸽,不时在天空盘旋翱翔,放眼望去,这里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我们把蜂箱卸下,去掉包裹物,放在高处,避免河水上涨漫了蜂箱。安顿好后,蜜蜂一只只飞出蜂箱,熟悉周围环境,开始了新的生活。蜜蜂是一种勤劳而嗅觉灵敏的小精灵,记忆力超强,方圆5公里内都可以找回自己的巢穴,嗅觉也可以捕捉到几公里外的花香气味,熟悉环境后蜜蜂就投入了采蜜工作。
蜜蜂飞到花上,从花蕊中吸吮花蜜和花草上的露水、溪水,通过酿造器官加工,就酿出了美味的蜂蜜、蜂蜡、蜂王浆,贮存在了蜂巢洞里。在采集蜜源的过程中,蜜蜂腿部的茸毛挂蹭上花蕊的花粉,还有给花草传播授粉的作用,帮助植物繁衍后代。
那时,我才十二三岁,帮不了父亲多少忙,又怕被蜜蜂蜇伤,就在父亲摇蜜忙不过来时,帮父亲来回传递安放蜂巢坯。没事时还下河里捉泥鳅,上山坡捉蝈蝈。那天,当地养蜂的张叔叔还带我们游览了小西天。进了小西天庙院,苍松翠柏,昂然挺立,钟楼,藏经殿,干净利落,宁静祥和。大雄宝殿顶上,都是佛像雕塑,参差错落,层层叠叠,或高或矮,或慈祥,或狰狞,或盘坐,或腾云,栩栩如生。
8月是采蜜的最后黄金季节,工蜂异常辛苦,它们的平均寿命仅约26天。9月,花期渐过,我们带着蜜蜂回了太原,让它们过冬休眠。
梁定成(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