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行动中,省高院党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找准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群众需求,落实三农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协调浑源县脱贫攻坚工作。从2015年起,省高院陆续派出数支扶贫工作队扎根浑源县大仁庄乡4个贫困村和2个软弱涣散村。5年来,省高院全力抓好产业扶贫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就业扶贫、抓好易地搬迁、强化教育扶贫、推动健康扶贫、引深生态扶贫、拓展消费扶贫,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建引领助脱贫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个村子想脱贫、致富,取决于这个村的“火车头”——村党支部。省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驻浑源县扶贫大队大队长杨霄表示,省高院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扶贫工作的“牛鼻子”,既加强贫困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也狠抓扶贫队自身党建工作。
省高院包村院领导与驻村干部指导、帮助4个贫困村强化“两委”班子建设,重点培养“两委”班子成员熟悉脱贫攻坚政策,掌握脱贫增收技能,让他们成为全村发展产业、脱贫增收的带头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驻村第一书记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村党支部,积极参与支部建设,通过主题党日、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在村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切实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使贫困村党支部成为敢担当、能战斗、打胜仗的战斗堡垒,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书记也可以得到锻炼成长,成为脱贫攻坚的旗手和先锋。
在省高院院领导的关心要求和机关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加强驻村期间的党建工作,定期组织临时党支部活动,集中学习政治理论和扶贫业务,及时掌握扶贫政策要求,提高能力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
基建提升幸福感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而在浑源县大仁庄乡黄土坡、清水沟等贫困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往往是横亘在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一座座大山。
交通不便一直是多少年来困扰着贫困村发展的头号难题,“要致富,先修路”成了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原先,有一条狭窄且仅供行人通行的土路通往清水沟村。车辆只能沿着崎岖不平的河道出入清水沟村。每逢下雨,那条土路变得泥泞不堪,河道也不再具备通行条件。天若降雪,村民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2019年,土路被改建成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结束了雨天泥巴沾满脚、车辆在河道行驶的历史,也打通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山区群众奔向小康生活的助推器。
贫困村要实现发展,既离不开脚下的水泥路,也离不开信息路。2019年9月26日以前,黄土坡村虽然有电信、联通信号塔,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中国联通的信号很差,中国移动的信号经常处于“失联”状态,导致农户的农产品难以销往外地。
为了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省高院、大同中院与中国移动公司的积极沟通协调下,中国移动在黄土坡村修建铁塔并开通了信号。开通当天,许多村民纷纷掏出手机,拨通了儿女们的电话报喜。
此外,省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4个贫困村新建、增设了取水点,硬化了村内巷道,实现了宽带全覆盖。
圆了群众“安居梦”
“感谢党的好政策,做梦也没想到,省高院出资帮我们盖房子。”黄土坡村村民张春梅望着其刚住了数年的正房,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她与老伴住的是坐东朝西的旧房,由于缺乏经济来源,无法自筹资金改造房屋。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贫困群众住房保障目标的重要内容。2017年,省高院将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积极协调,统筹安排资金200多万元,对黄土坡村进行整村拆除、原址重建。从2018年开始,黄土坡村的全体村民不花一分钱,陆续搬进了宽敞、舒适又安全的新建房屋,圆了他们的“安居梦”。
产业结出致富果
在浑源县大仁庄乡清水沟村,李树红赶着群牛,沿着河道,缓缓向山里走去。人、牛与绿水青山,汇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田园风光画。
这些牛,让李树田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尝到甜头的李树田,通过留种及购买等方式,将养殖规模由去年的3头扩大至如今的12头。“当前的行情挺好,每头牛犊可以卖到1万元到1.2万元,每头成年肉牛能卖到2万元以上。”对李树田而言,肉牛就是他家的“致富牛”“摇钱树”。
距东泥沟村不远的山坡上,七八十只黑驴正在啃食绿油油的青草,省高院驻黄土坡村第一书记张瑞刚说:“到了夏秋季节,山上植被茂盛,黄土坡村的养驴合作社就会让村民在山上放牧。”
省高院驻浑源县大仁庄乡扶贫工作队队长苏星君表示,根据大仁庄乡周围山多坡广,适宜发展山区养殖产业的特点,省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主打绿色有机品牌,发展肉驴、肉牛“两牲”养殖,打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
有数据显示,不到两年时间,黄土坡村养驴合作社已养殖肉驴100余头,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30万元。由此可见,产业扶贫是贫困村脱贫致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
养殖托起了贫困户的“致富梦”,而特色种植为脱贫攻坚插上了绿色翅膀。大仁庄乡地处“国家中药材种植加工示范县区”,黄芪、柴胡等中小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地认可度。目前,4个贫困村共种植黄芪3100亩,清水沟村种植柴胡100亩。
对接需求获双赢
8月21日11时,停在浑源县岔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门口的一辆小型货车,载满了小杂粮、黄芪花枕头等产品。这辆货车将驶往浑源县城,交给购买者。成立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吸收岔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按照岗位发放标准不等的工资,不仅是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而且与“消费扶贫”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清水沟、黄土坡、岔口、净石等4个村的农副产品及药材产品,除了被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买走之外,更多的是被送到了省高院工会,进入了省高院干部职工的家中,他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到了“消费扶贫”中。据初步统计,省高院工会从各扶贫点及浑源县岔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购买40余万元的农产品;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帮助销售扶贫点的各类农产品;今年,法官学院山西分院设立了消费扶贫超市,帮助销售扶贫点各类农产品。
扶志扶智增动力
在扶贫工作中,省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注重通过政策宣传、典型示范、教育引导等方式开展“精神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攻坚的主体意识,摒弃“等靠要”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2019年以来,省高院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在4个贫困村设立运行“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制管理,让群众知党策,感党恩,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扶贫先扶志。省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向贫困群众传递关心和爱心。清水沟村养殖户朱日春想扩大养殖规模,却担心抵押贷款存在风险。因此,省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为其耐心解答相关法律问题,提示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并帮忙联系银行到村考察养殖项目。最终,朱日春成功申请贷款50万元。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他也通过吸纳其他贫困户就业,让贫困户从中受益,共同致富,奔向小康生活。
扶贫必扶智。省高院将大仁庄中心学校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每年组织开展帮扶活动,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学校的工作,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让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近年来,该院累计向学校捐赠学习、生活、办公用品价值20余万元。面向在校学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邀请省儿童医院的专家开展健康体检活动,邀请省晋剧院、大同市歌舞团为学校师生表演文艺节目,让驻地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关心爱护。2018年以来,组织省法院干警开展“一对一”爱心助学活动,为51名山区留守儿童捐助生活费69500元,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
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或水泥路,延伸至各个村落;一栋栋漂亮的民房,点缀在绿水青山间;辛勤劳作的村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省高院全体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都明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们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切实帮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未来,每一位省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带领群众奔向小康、奔向美好生活。
丁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