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声音

“1米视角”让城市更“适小”

  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孩子玩得安心
  如何让城市更“适小”?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马鸿韬建议,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适小化改造、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马鸿韬表示,近期,要丰富儿童公共游乐设施供给,在旅游景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等儿童经常活动的公共空间进行适小化改造,在小区对健身器材等进行改造,拓展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儿童友好城市”概念缘起于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起的“儿童友好城市运动”。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儿童友好,不仅事关孩子的安全和发展,更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美好。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儿童生活、玩耍、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无疑是重要抓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突破诸多“瓶颈”,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面临的安全风险,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的一些街道,设计师尝试让孩子参与社区设计,并在社区内把人行道与车行道互相分开,让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各地要坚持以“儿童视角”查找、消除社区内的各类风险隐患,切实担负起监管和主体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需要努力打造有特色、可感受的儿童活动空间,使孩子们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童真童趣。对此,需要在城市社区街道“微改造”的过程中,整合、落实整合全龄社区、适老社区和儿童友好型社区等理念,坚持“1米高度”视角、寓教于乐内涵、安全环保标准,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孩子玩得安心。

威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20期

  • 第2023-01-19期

  • 第2023-01-18期

  • 第2023-01-17期

  • 第2023-01-16期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