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综合

马头墙为何能防火?

  •   徽州古建的居家特点是高宅、深井、大厅,俗称“高墙深院”,而徽派民居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头墙,它不但外表形式美,而且从消防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防火科学性。于是也被称作封火墙,封火就是防火的意思。
      马头墙以其形命名,既可以是两幢房子之间的防火墙,也可以是一般山墙。马头墙的形成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始于明朝弘治年间。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损失十分严重。徽州古时因房屋大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连,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邻里。当时的徽州知府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办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何歆创制的火墙因能有效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
      采用马头墙的方法,能有效阻隔两幢相连的房屋之间火势蔓延。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就用竹竿把马头墙上的瓦片推掉,让火势冲上天空。同时由于马头墙内一侧被大火烧烤会向里倾倒,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砖块此时可以起到抑制火势、降低险情的作用。马头墙与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水道,在火灾发生时还可运输水源灭火。
      徽州民宅的马头墙一般可高出屋顶数尺,除了防火,一方面能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直接灌入屋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风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体积小、重量轻,所以马头墙可以有效挡住大风吹翻屋瓦。在封火墙出现之前,人们注意到火灾通常是自下而上地顺着房柱向上蔓延,因此封火墙的最初形态是在可燃的木质墙壁、构件上涂抹灰泥,以此来提高木质构件的防火性能,后来才出现了把木柱砌于砖墙之内的立贴式(即穿斗式)的山墙——封火墙。在传统村落中,以家为单位、以围墙相连建造封火墙,能够十分有效地防范火患。
      墙体宽厚又高大,这使马头墙可以很好地防止盗贼的潜入,使其难以攀爬越过。加之在传统徽派建筑中,大多都会将窗户设置得又高又小,二者结合,使周边居民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隐私性,互相不打扰。防火防盗、遮阳挡风,还保护了隐私,这些马头墙的特殊设计,令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大有提高,马头墙在发展中显现出的实用性远超乎最初的预设了。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江南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传统民居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着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本刊综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9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5期

    • 第2023-05-24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22期

    • 第2023-05-19期

    • 第2023-05-18期

    • 第2023-05-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