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山西介休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治绩卓著,德望尊崇。先后更事仁、英、神、哲四朝,居官近七十年,出将入相五十余载,出任监察御史、河东转运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等,拜太尉,封潞国公。苏轼曾赞慕文彦博曰:“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今古,虽专门名家有不逮。”
民国著名法学家徐道邻指出,中国传统法律到了宋朝,才发达到最高峰。作为当时政坛、学界的标杆人物,文彦博在学术上师承泰山学派,潜心经学、引领一代儒风,在政治上则主张以民为本、精于吏治,其严于执法的事迹亦影响深远。
执法严明,刚直不阿。天圣五年(1027)八月,21岁的文彦博受命知翼城县。翼城县当时是绛州所辖7县中的大县邑,“邑户口众,人猾难治”。在文彦博尚未赴任时,有个叫李本的人多次登门求见,最终得见。李本告诉文彦博他的女婿在翼城担任巡检,他交给文彦博一份翼城县豪强恶霸的名单,名单之首是一个姓张的大户。等到文彦博到任,张姓大户的案底已败露,但由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县衙的官员未能结案。主簿、县尉都纷纷向文彦博诉说:“我们在这里都一年多了,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过失被这个人所掌控?等着您来了,一定能够明辨是非了。”文彦博认为,豪强并不可惧,关键要掌握其犯罪的事实。他通过明察暗访,很快便把张姓大户作奸犯科的种种证据全部掌握,并据实上报于州,判处了张姓大户刺配流放之刑。这一举措,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打击了盘根错节、危害民生的地方豪强恶霸,使之闻风丧胆,为广大百姓拍手称快。在知翼城县期间,文彦博主持修复文庙,兴学育人,教化民风,深得人民拥护。
动真碰硬,令行禁止。史料记载文彦博“政有威严,遇事果断”。一次在益州,武官官署与同僚一起进行击球运动,忽而听到球场外嘈杂喧哗,卒长在杖责一名士卒,该士卒不肯屈服,吵嚷不停。文彦博问清事情缘由后,认为卒长执行的军法恰当合理。他命令这名卒长出去继续行杖,不料那个被杖打的士卒依然不肯就范,大呼小叫不停。文彦博怒,下令把这名不服从军纪的士卒斩首示众。通过这件事,军队将士们领教了这位知州的威严和做事的雷厉风行,一时军纪肃然,令行禁止。“成都人称近时镇蜀之善者,莫如田元钧、文潞公。”
(未完待续)
据《山西法治史话》
侯小宝 吕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