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县有民谣说:“沁县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吴阁老者,吴琠也。
吴琠(1637—1705),山西沁州徐村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授河南确山知县。康熙十三年(1674)升为吏部主事,后在朝历有升迁,以兵部右侍朗身份巡抚湖北,在任三年,平冤狱,赈饥灾,政绩卓著。康熙三十年(1694)后,历任湖广总督、左都御史、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四十四年(1705)死于任上。康熙赞曰:“吴琠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军民实多其惠。朝中之事,面折廷争,必得其正,朕甚重之。”
智擒盗魁。吴琠做官断狱,持平公正。当年河南汝宁府确山县为“中州瘠邑”,经过明朝末年的战乱,人民十分贫苦,“鹄面孑遗,十室九空”。吴琠任知县后,“轻傜薄赋,奖励垦田,平反冤狱,兴利除害”,治行冠绝一时。他有诗《朗山驿楼》云:“登楼莫赋仲宣愁,五斗何妨向督邮。渐狎儿童骑竹马,直教群盗买耕牛。春深满县花争发,云隐千山鸟共游。为吏心向何所以,玉壶一片近人流。”诗中一句“直教群盗买耕牛”,是指在确山平盗的得意之作。《年谱》记云:“邑有地棍戴腾宇,为豫省盗魁,钩连山东、湖广奸宄数百人,窝藏确邑西山,时行抢掠,公私舟车被其害者无算,前守令畏之,莫敢诘治者。公闻刑书某之岳翁居近腾宇山庄,延至府,秘授以计,设计捕拿,一经考讯,尽服其辜,治于法。”据传故事是:一日炎夏中午,吴琠和众人坐树荫下议谈,某男子说:县城十多里的卧虎山上常有盗贼,盗贼头目叫戴腾宇,这几天城里又有几家店铺被打劫了。吴琠听后意欲尽快捕盗,他先派人散布消息,说本县要送大批财宝进京,正放在县衙的钱庄里。会后让人马潜伏好,密切注意盗贼的行踪。戴腾宇果然趁月黑之夜率领众贼来劫。忽然间灯火通明,兵士一拥而上,戴腾宇还没反应过来便束手就擒。
严禁酷刑。吴琠任湖北巡抚时,因三藩之乱后,前任巡抚裁兵处置不当引起兵变,经朝廷镇压,而地方官清浊不分,冤狱一兴,蔓引株连,百姓惶惶,民怨沸腾。吴琠对此明察秋毫,惩治那帮诬告的奸人,对听信诬言指良为奸的官员也按律治罪。为此发布《饬禁酷刑示》,明令对那些“喜怒任情,暴戾成性,不论事之大小,辄用重刑责打,草菅人命,甚或酷以济贫,肆行无忌”的官吏“访实参拿”“亟通行饬禁”。吴琠说:“官不能不用刑,然需一眼看定,察其轻重,不可使皂隶生杀之权。”“谨慎详审,勿恃才,勿任意,庶己无愧于心耳。”这就是他的基本司法原则,我们现在看来亦十分难能可贵。
一生清廉。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吴琠母亲去世,照例要回乡守孝三年。临行时,对于上司和僚属所赠丧葬费一无所受,说:“非母志也。”吴琠终身不纳妾,有四子,按理说都有机会做官,尤其长子吴时谦,进士出身,既有资格,也有才能,但终老乡里。吴琠曾对儿子说:“我不幸尔等人人做官,只愿多成上乘秀才,便是快境。”他身后没有留下什么亭台楼阁和“皇城相府”。“阁老坟”除两座御制牌楼外,整个坟丘型制与普通老百姓家墓地无异。
1946年7月沁县解放后,县里成立了反奸清算委员会,各区都派工作组。故县镇工作组带着反封建的思想,同时也想看吴阁老是否清官。在工作组长安焕章带领下,把离世240多年的吴阁老墓掘开,一看,大家很惊异,作为一个国家领导集团的大官员,墓中没有任何珠宝玉器陪葬,只有锡制的十多副供器。打开棺木,放着十多件未穿过的丝织单衣,穿着朝服,戴着副老花镜框子是布缠的,挂耳是两条棉线。只有灰缎子腰带上的锤子,周边是黄金内镶一块白玉石,约有一两多重的所谓金镶玉带能表明其尊贵身份,相比于考古发掘出过去帝王将相墓中瑰宝玉器之琳琅满目,吴阁老墓无比寒酸。由此可想到吴琠为官清廉,绝非后人的溢美之词。
山西法治文化建设研究会 《山西法治报》社
宣李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