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婆婆,最近咋样,没再和儿媳妇闹矛盾了吧。”“小鲁啊,自从你给调解了以后,我们婆媳现在处得可好呢。”
近日,记者在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花苑村采访时,正好碰到小鲁调解室的调解员鲁学虎和村民张某在聊天。
据了解,张婆婆之前和媳妇产生了矛盾,婆媳大打出手。鲁学虎了解情况后,分别找到婆媳双方,摆事实、讲道理,终于将婆媳间的“结”解开。
这仅仅是小鲁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据介绍,近年来大同市阳高县龙泉镇聚焦基层治理“谁来治”“怎么治”“如何落实”的相关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龙泉镇在征地拆迁、开垦荒地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多发频发。为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龙泉镇坚持党建引领、广纳多方参与、多元联调联动、创新工作方法,通过织密“一张网”、下好“一盘棋”、拧紧“一股绳”,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探索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龙泉模式”。
针对基层治理合力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龙泉镇以全省组织开展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全镇35个行政村按地域划分为6大片区,由党政班子成员担任片长,每个村配备一个机关蹲点干部和一名大学生村官,形成“党政班子成员+蹲点干部+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的四级组织架构,将党建引领延伸到“最后一米”。建立党建带群建、群建促社建制度机制,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森林防火秩序维护、探访老人等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龙泉镇把专群结合作为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推动政法、民生、稳定等各领域工作机制融合、资源力量整合,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大格局。在35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一约四会”工作机制,通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促进基层社会的良性运行。同时,将镇级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实现“由一起办公向一体作战转变”,基本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化解矛盾“最多跑一地”。针对家常里短、邻里纠纷等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以小鲁调解室为依托,综合应用“培斌调解十法”,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龙泉镇通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让基层治理更加高效、更可持续。建立矛盾纠纷调解联席会议机制,广纳派出所、司法所、退役军人事务站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制定工作制度,确保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相关工作有效落实。实行镇、村两级综治中心月例会制度,研究工作,解决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龙泉镇矛盾问题、治安案件逐年递减,未出现一起重大矛盾纠纷和“民转刑”案件。其中,龙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小鲁调解室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龙泉镇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不断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突破,为基层矛盾纠纷快速有效化解提供了“龙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