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一个有着2600余人口的村落,建于大明万历年间,现在是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镇政府所在地。村内古迹残败,一条窄巷流传下来的故事却喜闻乐道。话说四百年前,这条古巷左右为王家与吴家,因一堵墙的地基双方打起官司。王家书信至京城以求庇护,不久便收到回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家顿感愧悔,主动退让三尺,邻居知悉也退让三尺,故两家外墙间多了一条六尺宽的窄巷,既方便邻里,又成为佳话,名曰“仁义巷”。
如今的朔州市山阴县依托“仁义”禀赋,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古城镇与合盛堡乡,一镇一乡,在践行中走出独具乡土气息的化解矛盾纠纷、助力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上访户”成了“调解能手”
“和和气气,才能发家致富。”54岁的丰存金皮肤黝黑、精神抖擞。记者见到老丰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等着约好来找他“说理”的村民。
“不同的矛盾,要想不同的办法,咱实心实意就想着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记者称赞老丰觉悟高,他却抬手轻轻一摆,“一开始也不行。”
老丰当过兵,退伍回来以后务农在家。2020年的夏天,山阴县连下了几场大雨。因为家门口地势低洼,眼瞅着水位上升,老丰急忙搬沙子堵水,没承想却给邻居来了个“倒灌”。这下,邻居急眼了,敲门讨要说法,老丰嫌对方态度不好便执拗对峙不想退让。
一来二去,小别扭变成大矛盾。网格员曾多次上门调解,均无果。镇里干部也赶忙跑来做思想工作,认真讲起“仁义巷”的故事,老丰也深刻感受到“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道理。渐渐地,老丰的转变影响到周边很多村民,想不通、闹意见的就愿找他唠一唠。老丰不仅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调解能手”,还在“两委”换届时当选为村支部委员。
“我们镇积极提倡‘自治为重’,创建‘五老+’调解队伍,把实践经验丰富、群众威望高、社会影响力强的人集合起来,目前全镇共有108人,并组织评选镇级、村级优秀调解员。”古城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郭少华说,他们的调解员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有接地气的“土办法”,一杯清茶、“仁义邻里议事厅”吐吐槽,气顺了、矛盾就没了。
“炕头+地头”暖了百姓心
出古城镇往北,约二十分钟车程便来到合盛堡乡。黄花梁脚下、桑干河畔,这里是典型的纯农业乡。
“因灌溉问题历来总有矛盾纠纷的发生,只有关键问题解决,才能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合盛堡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宁告诉记者,乡里的来远村“两委”迎难而上,积极争取县水利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对村内九眼机井配套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更新,并公开招标理顺了发包秩序。
如今来远村的井水量大了,灌溉价位低了,村民们也表示“办了个实事”。2022年,乡党委政府以来远村为标杆,对全乡范围内的18处灌溉设备和14公里田间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工程量不小,但无一矛盾激化。
灌溉关系到庄稼,放牧则影响到环境。过去西双山村,放牧时羊群来回路过村里的主街道,排泄物污染严重。如何破解难题?乡干部把矛盾调处现场从办公室移到了村民的炕头、地头上。结合村民的意见汇总、分析,乡政府投资3万元在村东西两侧打造了宽约两米的小道,专供羊群通过,既发展了养殖产业,又能保持环境整洁。
受“羊道”启发,在杨庄村很快就找到了让村民满意的答案——推行“一袋盐”机制,彻底解决“垃圾随意堆放”引发的邻里纠纷,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维护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验收合格后可领取食盐等生活用品,形成了保持卫生的长效机制,矛盾自然也就少了。
鸡毛蒜皮事有人惦记着
“村民都很淳朴,年轻人外出打工,家里的老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闹矛盾、有纠纷很多时候都是情绪上的事。”张宁觉得关心关爱留守老人,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合盛堡乡组建“爱心敬老”服务队,开展为60周岁及以上老人免费理发,过年过节开放“小澡堂”志愿服务。用村民刘大妈的话说,孩子常年不在家,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村里也有人管,“有人惦记照顾着,挺高兴!”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的需求,才可能做到服务不缺位。谁家老人生病了?婆媳闹意见了……郭少华告诉记者,最初“事”都不大,但是得“发现”,争取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的“黄金时效”。仅古城镇21个村划分为21个全科网格,配置专属网格长3名,并成立网格党小组,形成了“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村党组织体系。
群众需求在哪里,党旗就要在哪里。古城村村民李某和代某在地里干活时拌了几句嘴,网格员了解情况后,发现背后存在土地纠纷的问题。镇、村干部闻讯赶来,干脆把党小组设在了庄稼地里,现场详细解读土地政策,并一 一解答两名当事人心中的困惑。
看似“多跑的腿、多说的话”,在村民们眼里,就是“有人管,有盼头”。“村官”张宁和郭少华只是代表,他们的经历让村民深知,老百姓的“仁义”,源自这一代年轻干部的“仁义”,优质品行的传承,让村民的生活有了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