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常报道消防工作的记者,消防员的苦与乐、忠诚与担当,时常出现在记者的笔头和镜头。记者节前夕,一次特别的策划,让记者有幸体验了消防员的一天。
驱车穿过市区,绕过蜿蜒的山路,11月3日一早,记者来到省消防救援总队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虽然只是来体验的,但记者心里还是不停打鼓。
在支队门口做了常规的登记后,记者跟随一名消防员穿过一排排整齐的宿舍楼和办公楼,到达目的地——训练场。
一眼望去,训练场上分成不同的区域,消防员在教官的带领下,正紧张有序地开展各类科目的训练,口令声、呐喊声响成一片。
“训练强度真是够大的,这是日常训练,还是有什么特别的活动?”看见眼前如同军营一般的实训场面,记者忍不住问道。
“今天支队在开展新入职消防员的阶段性考核。”说着,消防员转头介绍,“这位是新训四中队分队长李帅,您今天体验的第一项科目由他负责。”迎面而来的李帅身材高大,训练中的他脸上泛着红光,额头满是汗珠。
本以为自己来得够早,没想到这里的队员已经训练了好几个小时。“我们一般早上6点左右开始早训。”简单的交流之后,记者跟随李帅来到“伤员搬运操”训练区域。
李帅详细介绍了该项科目的动作要领和操作规范,之后就是实操环节。日常训练中,消防员都是以两人为一组,交替扮演伤员进行训练。记者走到躺着“伤员”的垫子旁,狠吸一口气,根据李帅之前的讲解,将其扛起绕着垫子走了一圈……一番操作下来,头上直冒汗,胳膊酸疼得抬不起来,两腿也微微发抖,如果再来一圈,记者真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来。
“队员们每天坚持训练,是为了通过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这样才能在各种突发情况下保证伤员100%的安全。”听了李帅的介绍,记者打心里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伤员搬运操”有四种不同的搬运操法,要根据伤员和消防员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操法进行施救。每一种操法,记者都尝试了一遍,整个过程就两个字:吃力。
“能否问一下你的体重?”体验结束后,记者好奇地问被自己营救的“伤员”。“105斤。”记者惭愧了,要知道真正的救援中,伤者可远不止105斤。
火灾发生时产生的浓烟经常导致人行通道受阻,通过架设拉梯,能够让消防员更快抵达受困人员所在位置,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稍作休息后,记者被带到操场边上一栋专为消防员进行爬梯训练的楼前。
两架长梯搭在二楼的窗框上,楼下的消防员站成两排,依次进行“原地攀爬6米拉梯”的训练。
“他们真像是在梯子上跑。”望着队员们矫健的身姿,记者深受震撼。“6米的拉梯,2秒到3秒完成攀爬,直观的感受确实像在梯子上跑。”带队训练的队长刘孟龙笑着解释。
看着消防员的精彩表现,记者忍不住登梯一试。穿戴好防护用具后,记者一边小心翼翼地登上长梯,一边仔细琢磨刘孟龙讲过的技术要领。爬梯时,身体和梯子要保持适当距离,让双腿能够在梯上快速攀爬,同时手臂交替上升。这是一项需要良好身体协调性的训练科目,在火灾救援中,对消防员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番尝试,记者不禁感慨:让人在长梯上“跑”起来,确非一日之功。
接着,记者还分别体验了“原地着灭火防护服装备操”和“爬绳上四楼”。“原地着灭火防护服装备操”整套装备重40斤,记者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装备披挂上身,而此时,已经十几分钟过去了。“爬绳上四楼”途中,记者忍不住向下瞄了一眼,当即被吓出一身冷汗……
一天体验下来,记者的胳膊腿儿已经不听使唤。离开训练场时,“消防队友们”训练时的飒爽英姿和训练间隙围坐一起的坦率热情,像一幕幕影视画面,反复在脑海中闪现。
本报记者赵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