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的夜晚,记者随机走进平城(大同古称)一家餐馆就餐,这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小餐馆展现出的大活力,让记者感受到了大同优质营商环境带给经营者的“底气”。
城市烟火气的冉冉升腾,离不开法治对营商环境的层层浸染。翌日,记者前往大同市司法局,探寻他们为助力平城高质量发展打造出的种种“法宝”。
“法宝”一:制度供给,助推清理隐性壁垒
“近年来,我局注重发挥法治对营商环境发展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积极发现、研究、解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护、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性瓶颈和体制机制问题。”市司法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2022年以来,在大同市司法局的努力下,全市创新开展了“清理隐性壁垒规范审批事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依法废止了213件针对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的“红头文件”,取消、规范了248项权责事项。
“通过清理与改革,大幅压缩了企业申请时限和跑动次数,材料和表格填写量也压缩20%以上。”能够为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扫除障碍,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倍感自豪。
不仅如此,为了让企业发展和更好,市司法局不断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持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谨防限制专业镇市场主体权利、增加市场主体义务以及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文件出台。该局建立健全涉企行政合同、行政协议等政府承诺事前合法性审核机制,对各类规范性文件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及时纠正不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损害营商环境的制度规定。
为建立法治利企便民长效机制,市司法局出台了《服务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举措》《大同市司法行政系统服务“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暖心惠企政策,为企业落地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在专业镇建设上,大同司法部门多点发力,一方面印发《大同市司法局服务促进全市专业镇高质量发展“六聚焦六保障”工作方案》,让法治在专业镇高质量发展中耕耘出稳定公平透明的沃土。一方面加强政企沟通,在专业镇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了解市场主体的诉求。
一路而来,大同司法部门持续加大制度供给,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态势,给广大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吃足了“定心丸”。
“法宝”二:体制改革,助推规范涉企执法
健全制度、统筹协调、强化落实……近年来,大同市司法局用一项项扎实有效的举措稳步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彰显司法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今年,市司法局编制印发了《大同市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清单》(第一批),指导16个行业领域行政执法部门坚持依法监管、过罚相当、柔性执法、诚实守信的原则,对符合不予行政处罚清单的违法行为,教育并责令其改正,让行政执法不失温度、颇具风度。
同时,市局法双管齐下,力抓执法监督,让乡镇(街道)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更规范。“我们不仅开展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专项法治督察,还探索建立了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工作机制。”提及创新,该局工作人员说,“现在已有58名行政执法监督员在经过专业培训后,对全市行政执法工作展开监督。”
除了日益壮大的执法监督力量,市司法局还不忘通过制定《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指引》,详述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清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审查标准等内容,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尽心竭力推动行政执法全面提升、全力以赴促进执法监督掷地有声……市司法局用实际行动,落实好省委“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发展战略、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
“法宝”三:法律服务,助推搭建纾困桥梁
2022年,大同一知名典当公司因多家借贷企业未能守约,导致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典当公司想求助司法机关解决问题,却因庞大的诉讼成本望而却步。面对深陷困境的企业,市司法局组建的民营企业维权律师团迎难而上,通过科学举证、同案类比的方式,帮典当公司收回借款,还减免了仲裁费用。
为典当行脱困只是市司法局助企纾困“大餐”里的一碟“小菜”。这些年,市司法局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组建各类高端法律服务团,帮企业“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
“我们持续开展‘法律服务团进开发区’系列活动、组建‘民营企业维权律师团’、常态化开展‘万所联万会’、开通中小企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谈及法律服务,市司法局工作人员滔滔不绝。
从“12348”法律服务平台的广泛推广,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再到引导企业通过仲裁、调解等非诉讼途径解决商事纠纷,市司法局法律服务工作早已不是“独奏曲”。
为了让涉企矛盾纠纷快速调处,市司法局不仅充分调动各家调委会的积极性,着力为金融行业量身定制法律服务,还推动设立市级商事调解组织,鼓励引进涉外商事调解人才化解商事领域纠纷。
不仅如此,市司法局还先后组织律师协会及部分律师事务所与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前往国内多家“头部律所”考察。
“我们不但学习交流了律师律所服务保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还详细介绍了大同市招商引资的‘十二大比较优势’和‘八个产业链’,希望各律所服务的各类大型企业、集团到大同考察投资。”对于推动大同高质量发展,参与考察的司法人念念不忘。
让法治的光,穿透高质量发展路上的阻碍;用法治的力量,击破优化营商环境途中的壁垒。近年来,大同市司法局立足“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在制度完善上下功夫、在机制改革中谋新路、在法律服务里埋头干……用实际行动铸造各式“法宝”,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更多司法元素。
本报记者高洁 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