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些网络短视频弄虚作假、哗众取宠、造谣生事,更有甚者打着法律的擦边球,有些主播或主角为了流量自弃底线,卖惨,卖傻,卖骚。卖,卖得乌烟瘴气,卖得盆满钵溢。
短视频是映照生活、引导生活的一面镜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在一些短视频中,主角以低俗表演吸引眼球,以低级趣味迎合受众,却在视频平台的加持下,摇身一变就成了“网红”。
这种“网红”被广大网民观看、转发并进行模仿创作,形成了网络特有的“审丑流量”。要坚决抵制这种低俗的视频和低俗网红,有关部门一定要常念紧箍咒,更要狠打板子,让其疼得抓耳挠腮,疼得满地打滚,才能为公众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抵制低俗,要有法律支撑。既不能让低俗视频成为娱乐潮流,也不能让手机屏幕成为人生舞台,更不能让无处安放的灵魂寄托在一夜成名。
模仿、翻拍视频似乎已成为当今网络的一种现象,有流量就蹭、就翻。可一旦让“网红”卖丑、平台逐利、公众猎奇形成一个闭环,让一些“网红”成了年轻人的偶像,那么所有的教育只会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声叹息。
近年来,从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到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相关部门频出重拳,已经让公众看到了网络空间愈加清朗。痛打低俗短视频,希望这些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下去,一个月接着一个月。
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