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证据能“说话”,但并不意味着一句“谁主张,谁举证”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作为一名法官,不应当只会“坐堂办案”,更要学会“下堂调查”,只有“先敲农家门,再敲小法槌”,依法主动调查案件事实、还原真相,才能让当事人胜败皆服。
回想起曾经办的一起案件,我的内心还颇有些后怕。这是一起因落石引发的排除妨害纠纷,且原、被告双方本就关系紧张,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给原告生产造成极大安全隐患,还可能会带来不良社会效果。
1995年12月1日,原告王某某、李某某与被告垣曲县某村签订畜牧场承包合同,由原告承包该村的沟地,承包期50年。承包期间,原、被告双方因征地补偿产生纠纷,相关部门多次协调未果,双方为此还闹到了法院。
2019年6月,被告在投资建设垣曲县风电项目东区施工时,占用原告所承包部分林地修路。道路边坡的防护按照施工方案以防护网的形式进行施工并完成验收,但后期防护网部分破损,防护网内石头滚落至原告承包的林地内,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原告为此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均未得到妥善解决,故原告又将被告诉至垣曲县人民法院。
“法官,我们的诉求很简单,他们必须把我们林子里的石头清理干净,万一因为这石头出现意外,算谁的?”“之前咱们协商,我们已经移走了不少石头,现在你们这样不依不饶的,是想怎么样?”当事人来到法院后,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空气中充斥着浓烈的火药味。
“石头要移,疙瘩也要解。咱们安排个时间,一起去现场看看,靠实际情况说话,你们觉着怎么样?”了解案情后,我的心里大概有了底。但对这种案件而言,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场办个案。于是我居中调和,缓解气氛,组织双方当事人一起前往现场勘验。
来到现场,我便招呼着双方当事人一起在斜坡上的落石处进行勘验。可以看到,丛林中的地面上到处是残枝落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都是由防护网缺失处掉落下来的。“现场的情况你们也都看到了,这块地方坡度大,还掉下来不少石头,确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防护网破损的地方是一定要修补的,要是后续再因为这个发生安全事故,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我们同意对路边破损的防护网进行加固,重新进行铺织,并且把在路边容易滚落的石块也用防护网进行防护。”“可以,只要能保证不会发生安全事故,我们能够接受。”有了现场实际情况的佐证,我趁热打铁,组织双方就地进行调解,双方也都痛快答应。
就在我认为这个事情解决了的时候,变故发生了。原告又来到法院,声称被告并没有履行约定,他们还是希望法院能开庭审理。
得知情况后,我便组织双方再次到现场勘查。正如原告所言,路边石块虽经防护网防护,但仍存在安全隐患,且林地内滚落的石块未能清理到位。
“聂法官,您也看到了。场地内那么多的石头都还没处理,要是发生了危险事故,这个责任谁来承担?他们现在不仅要给我们把石头清理干净,还得给我们赔钱。”“落石没有清理干净确实是我们施工不到位,但在之前的协调中我们已经赔偿过了,现在你还要赔偿,我们不接受。”查验情况后,原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被告坚决不同意。为了能尽快解决该起纠纷,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我决定开庭审理。
基于案件事实与前两次的勘察,我们判决被告对滚落原告承包林地范围内的落石排除安全隐患,双方均未上诉。至此,案子算是结了。但我总想着,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真正化解吗?
现场滚落的石块大小不一,全部在原告承包的林地内,被告采取什么方式排除安全隐患,排除到什么程度才算履行完毕,在履行过程中会不会对原告的权益产生二次侵害,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不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很难实质性化解。为了彻底化解矛盾,我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向他们告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释明法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被告向原告支付一定的费用,林地内滚落的石块由原告自行清理,至此,一场纠缠许久的纠纷终于彻底解决。
通讯员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