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八月,蝉鸣未歇。近日,“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暨新修订代表法落实情况调研组先后走进长治和忻州,以“勇担时代使命不负重托期盼”为主题,开启了一场扎根基层、映照初心的民主实践之旅。
此次活动聚焦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的高质量实践,挖掘各级代表履职的鲜活经验,以制度创新激活代表效能,让新修订的代表法在基层落地生根。
从红色沃土中汲取精神力量,向优秀代表学习履职担当,本次采风既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诠释,也是讲好山西人大故事、代表故事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共同见证人大代表的使命担当,为山西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力量。
清晨,他是站在麟绛小学门口迎接师生的校长,目光里满是对教育的热忱;午后,他带着笔记本穿梭在社区街巷,化身倾听民声的人大代表。他就是孟晓东,自2018年执掌麟绛小学、2021年当选长治市人大代表以来,以“扎根基层、服务民生”为准则,在教育沃土与民生一线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连心桥”。
校园里的“领航者”
走进麟绛小学,红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与现代化的智慧教室相映生辉。这所承载着屯留区教育希望的学校,在孟晓东的带领下屡获殊荣:2020年成为教育部“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现场会”观摩点,2021年获评“山西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2021至2022年连续两年被长治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2023年跻身“山西省清廉学校”行列,202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科学教育示范校”。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孟晓东挂在嘴边的话。在校园里建起创客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美德少年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长治市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入选山西省首批“中小学名校长”,成为教师队伍中的标杆。
履职路上的“贴心人”
“当选人大代表那天,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句话不是口号,是沉甸甸的责任。”孟晓东的办公桌上,整齐码放着几本履职日记,记录着群众诉求与进展情况。
2022年的一个清晨,几名家长焦急地找到孟晓东,反映学校门口每到上下学时段就拥堵不堪,孩子们穿行其间十分危险。“这事拖不得!”他当即联系区交警队共同调研。3天后,临时红绿灯安装到位,交警护学岗正式上岗,孟晓东还带头穿上红马甲当起了交通协管员。问题解决后,他又向区安委办提交了治理城区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的建议,推动交警、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行动,为全区学校量身定制“一校一案”解决方案,彻底破解了困扰多年的“校门口难题”。
麟绛花园小区,这个2006年建成的小区,曾因物业管理混乱、供暖效果差等问题让居民怨声载道。孟晓东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先后多次到盘秀社区调研,整理出规范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建议,并提交相关部门。在他的持续推动下,2024年住建部门公开招聘新物业公司入驻,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孟校长不仅关心学校的事,更把群众的难处放在心上。”麟绛西街村村民说起孟晓东,总会提到那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村里有个孩子因父母离异,跟着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生活。孟晓东走访了解情况后,不仅买了一台自动洗衣机送到孩子家,还协调学校老师定期为孩子辅导功课。
孟晓东还善于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每年寒暑假组织“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化身文明宣传员,向家长普及骑电动车戴头盔的重要性;担任环保小卫士,带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起初是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想到提升了大家的公益意识。”他笑着说,这种“反向带动”模式已在屯留区推广,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样本。
担任人大代表以来,孟晓东提交建议16件,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2项,参与调研、监督活动30余次。在他看来,双重身份是相辅相成的:“校长的身份让我更懂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代表的职责让我更能理解民生需求的迫切。”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孟晓东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与热忱,在教育与民生的赛道上继续用行动书写着一名教育工作者与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魏巍 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