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长治行)

用履职脚步丈量乡村幸福路

——赵爱亮的为民情怀与实干担当

  太行山深处的平顺县西沟村,是“男女同工同酬”精神的发源地,是全国劳模申纪兰的家乡。作为长治市平顺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赵爱亮始终以“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为信条,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基层代表的履职答卷。

履职有方向 民意记心头

  “西沟的代表,就得有申纪兰那样的精气神。”赵爱亮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在劳模精神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赵爱亮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履职实践,坚持田间地头访民情、发展一线解民忧。一年365天,他累计走访群众470余户,收集整理意见建议60余条。
  在西沟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他牵头梳理群众诉求,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关键议题,提出关于推进西沟红色旅游提质、实施小学生小班化教学、建设农村雨污分流系统等6项议案,均获相关部门重视并逐步落地。
  “代表的脚底板,得沾着泥土才能接上地气。”赵爱亮说,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民情听诊”,只有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履职才有方向。

乡村要振兴 产业是根基

  西沟村虽有“红色招牌”,但赵爱亮深知,要让群众真正富起来,必须蹚出一条“红色+产业”的致富路。
  村里的香菇大棚曾是集体增收的“顶梁柱”,却因设施老化陷入“温控不准、出菇率低”的困境。恰逢重点项目需占用部分大棚,赵爱亮抓住契机,带着村干部多次调研,定下“彻底改造”的方案。他奔走争取资金,蹲守工地带队施工,3个月内完成65座香菇大棚的升级改造,新建150平方米冷库和300平方米分拣房,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不止于此,他还积极招商引资,推动纪兰健康科技公司新增潞党参、沙棘深加工生产线……一个个项目落地,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民务工就业率超98%。
  “钱袋子鼓了,腰杆才能硬,这是最实在的民生。”看着村民领工资时的笑脸,赵爱亮满是欣慰。

乡村换新颜 生活更美好

  “既要留住红色记忆,也要让乡村有现代气息。”赵爱亮带着村民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把基础设施建设当成“民心工程”,一点点擦亮西沟新面貌。
  2024年以来,西沟村累计投入2190余万元,完成一系列民生工程:修缮李顺达故居,让红色遗迹焕发光彩;实施古罗至村委1100米弱电入地工程,告别“空中蜘蛛网”;安装40余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改造4个主题公园,建成7300平方米生态文化广场和金星峰劳模文化主题广场,配套800平方米停车场和600平方米绿化;铺设5500米污水管网,完成380座农户改厕;修缮1600立方米抗旱防汛调节水池和1100平方米西沟会堂,筑牢民生保障防线……
  如今的西沟,展览馆与新民居相互呼应,产业园与文化广场和谐相融,红色底蕴中透着现代乡村的活力。

服务抓在手 温暖送到家

  “上学、养老、看病,这些都是群众的心头大事。”赵爱亮始终把民生服务抓在手上、落在实处。
  2023年,赵爱亮调研时发现,村里小学学生流失严重,为此他多次与学校、家长座谈,提出“小班化教学”试点建议:一个班控制在15人左右,让老师能兼顾每个孩子。为打消家长顾虑,小学校长还立下“军令状”,保证帮孩子们提高成绩。如今,试点成效显著,2024年六年级11名学生中,7人考入长治市一中,4人进入二中、三中;全村小学在校生从低谷时的不足20人增至56人。
  改造后的日间照料中心配备了文体设备,全村209名70岁以上老人可在这里免费就餐、休闲娱乐;“三免五补”机制落地生根:幼儿园入园免费,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70岁以上老人每月按时领取生活费,大学生、大病患者、老党员等群体也均能获得专项补助。
  此外,120平方米高标准村级卫生所建成投用;西沟锣鼓队、秧歌队丰富着村民的文化生活,“星级文明户”“学习强国标兵”评选更让正能量蔚然成风。
  “脚上要沾土,多入户、多知民情;敢说真话,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盼;不摆架子,以村民权益为先。”这三句话,赵爱亮始终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
  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改善,从红色传承到乡村蝶变,在西沟这片土地上,赵爱亮的履职故事既是申纪兰精神的延续,更是无数基层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的生动缩影。

本报记者魏巍 杨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21期

  • 第2025-08-20期

  • 第2025-08-19期

  • 第2025-08-18期

  • 第2025-08-15期

  • 第2025-08-14期

  • 第2025-08-13期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11期

  • 第2025-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