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速放缓的今天,想要不断增强山西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就要着眼推动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有效匹配,把持续释放需求潜力与补短板紧密结合,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适度扩大总需求,突出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6年我省经济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持续下行,增速已经跌至个位数,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处于低位,民间投资有所下滑。这些无不显示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必要性。
如何适度扩大总需求?分析人士表示,主要体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上。
省统计局投资处专家认为,适度扩大总需求应突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趋宽松则是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主要针对重点基建项目。同时,开放垄断行业,鼓励民间投资进入。从去年的整体情况来看,积极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空间。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提升消费的带动力。我省消费需求总量相对不足,而且外流严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全国。要推动消费需求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过去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羊群效应”没有了,消费拉开了档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消费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因此要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调整我省消费供给体系,重视购买力外流问题,努力扩大本地产品消费。
记者了解到,我省消费逆差由2011年的882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3538亿元。在600种主要日用消费品中,我省生产的不到9%,2015年网购外流购买力702亿元。这既有产业结构问题,也反映出我省应用网络消费发展本地经济的能力不足。因此,更要积极引进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在我省布局发展,加快拓展具有我省特色的电商模式,同时,深入分析研究我省外流购买力的重量和结构,引进和培育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消费品企业和项目,提升我省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除此之外,健全消费基础设施,维护消费者权益,完善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也是创造良好消费环境的一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也将成为今年经济政策的一大看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固定资产投资要摆脱过分追求增速的惯性,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提高精准性有效性。
我省投资规模不算小,但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结构效应不明显。因此要转变投资工作理念,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实现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其中,扩大有效投资要聚焦重点领域,突出产业化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等四大方面有效投资,提高谋划项目、包装项目、推动项目能力,抓好一批示范性强、引领作用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尤其要加大对工业、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企业用好资本市场,并将积累的资本投入到转型项目上,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投资结构。
此外,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动投资审批制度规范化、标准化,最大限度减少核准事项和前置条件,探索建立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联合验收等新模式,有序放宽管网、配电网、电信、市政、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争取在全国率先开展投资统计改革试点,采用与国民经济核算相配套的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和领域存在的投资统计不准不实等问题。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裴成发认为,2016年很多传统的产业仍是经济支撑,另外,新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新的动能,其总量还会扩大。他还认为,要促进消费快速增长,也要扩大对外贸易。我省外贸总量仅占全国的0.4%,吸引外商投资占全国的0.97%,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强。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升级,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