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年味里“贷”出种植业调整

  尽管棚外滴水成冰,可棚内却温暖如春。一株株葡萄蔓顺着塑钢线直往上窜,刚刚吐出的嫩叶又点缀在每一条网线上,更显得绿意盎然、春色满棚。而葡萄棚的主人孟俊章就站在这“早来的春天”里迎接我们。
  “俊章啊!你什么时候把蔬菜园区闹腾成葡萄园区了?”在笔者的印象里,这里原来是一大片蔬菜园。
  今年46岁的孟俊章抬起袖口揩了揩头上的汗笑着说:“咱也赶个时髦,调整种植业结构赚个大钱。2015年10月买苗试种11个大棚。2016年自己剪枝育苗再种11个大棚,全都成功了。”他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接着说:“春节后正是侍弄枝条走顺、调节昼夜温差、促进舒叶开花的时候,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不,第一批种上的葡萄也就赶不上今年5月成熟上市,今年的春节就过在了棚里。”
  同行的五台农商银行朝阳支行行长申智勇介绍说:“俊章本是五台县八一机械厂下岗职工,2011年以下岗再就业的方式,支持他‘担保贷’300万元,流转土地105亩,建起20个大棚,种上蔬菜当年就见效。尝到甜头后,2015年又贷给他130万元,先后自筹资金380万元,再次流转土地200亩,再建大棚100个,蔬菜品种扩大到11种,远销忻州、原平,近销东冶蔬菜批发市场,年销售收入460万元,获纯利33万元。”
  孟俊章说:“嘿!种蔬菜虽好,但不如种葡萄。咱种的22个大棚11亩葡萄从今年开始每年收入66万元左右。而人工费仅占蔬菜大棚的十分之一,收入却是蔬菜大棚的3倍,你们说咱发财不发财?”五台农商银行副行长白勇接过话茬:“老孟确实发财了,仅430万元的贷款利息,5年多就支付了178万元,一分不拖、一分不欠。”“还有这里就业的38个农民,最高年工资两万四千元,最少的也能赚两万元。”来自偏关的技术员小张脱口说。
  欢乐的笑声溢满了大棚,挂在了嫩闪闪、绿油油的葡萄叶上。
  走出葡萄大棚,站在棚顶3米多厚的后墙边上,整个种植园尽收眼底,在305亩大的园区内,120个大棚坐落在滋长理想的黄土地上,22个种上葡萄的大棚在静静地生长着希望。俊章用手一指:“试验成功了,剩余的98个大棚今年就要全部种上‘英明1号’和‘英明5号’早熟葡萄,到2018年,110亩葡萄可望收入658万元。”
  在葡萄园的东边,两栋大楼又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总投资2600万元。俊章告诉我们:“一栋是保鲜储藏楼,将成熟采摘的葡萄制冷装箱后陆续外运出售。另一栋是农副产品加工楼,收储全县土特产加工、冷藏、包装、出售。在五台农商银行支持下,今年即可竣工、安装、投入使用。”
  冬日的夕阳渐渐落到了西山顶上,万道金光洒在了园区里,我们一行4人与孟俊章握手告别。他说:“明年的今日请你们再来,肯定能尝上鲜美的葡萄,吃一颗甜到心里,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们畅快地笑了,笑声中看到了这个有着“三栖”身份的工人加农民再加企业家的缩影,他不愿意躺在政府的怀里吃救济,也不愿意种着蔬菜大棚赚小钱。他看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多效益、少风险,充分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获取大棚种植的最大收益。(金俊贤 宏林 先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04期

  • 第2017-01-27期

  • 第2017-01-26期

  • 第2017-01-25期

  • 第2017-01-24期

  • 第2017-01-23期

  • 第2017-01-22期

  • 第2017-01-21期

  • 第2017-01-20期

  • 第2017-01-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