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浅议河曲民歌与现实生活

  河曲民歌是当地百姓创造并代代相传的音乐艺术,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是一种极富民族风韵和地方特色、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的“精神食粮”。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曲民歌是民情、民风、民魂的集中体现,它以充满民族性格的旋律和饱满的生活情趣为内容,记录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点滴,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沧桑年轮。
  没有谁不为民歌而感动,没有谁不为民歌而震撼。只有真实才感人,只有真情才震撼,可以肯定地说,河曲民歌是现实生活的一面反光镜,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
  喜鹊子出窝窝还在
  什么人留下个走口外
  烂大皮袄当铺盖
  穷光景逼得哥哥走口外
  你走西口我上房
  手托住烟筒泪汪汪
  哥哥走口外整一年
  泪蛋蛋漂起九条船
  这首民歌真实地记录了夫妻难舍难分、痛苦离别的情景,是当时典型的、普遍的社会现实。
  “烂大皮袄当铺盖”,这是当时走西口人的真实写真。所有走西口的人哪有铺盖,走时身穿烂皮袄,凉时穿在身上,晚上睡觉连铺带盖都有了。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托烟筒泪汪汪”把走西口难舍难分两夫妻的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仿佛看到走西口的哥哥走得看不见了,送行的妻子不忍就此分手,不得不登高远望,只好赶捷径上房顶瞭望。
  “泪蛋蛋漂起九条船,”多么夸张的比喻,形象得体而又生动,贴近了生活的真实。充分说明了哭的时间之漫长,泪水流得不计其数。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河曲民歌里比比皆是:
  “还说妹妹不想你,泪蛋蛋和起一堆泥。”“和泥”是指用水把泥土搅拌成糊状的劳动行为,这是老百姓经常的劳作行为,在现实农村生活中极为普遍,借用和泥的水来形容泪水的多少,恰当而又贴近生活,形象而又感人。
  “还说妹妹不想你,三天没吃了半碗米。”
  “你说哥哥不想你,半碗捞饭泪泡起。”
  “还说妹妹不想你,手巾巾揩泪攥水水。”
  “你说哥哥不想你,泪蛋蛋就像连阴雨。”
  同样是表现眼泪的,但它借用了“半碗米”“半碗捞饭”“手巾巾”“连阴雨”这些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来比喻,虽然夸张,但老百姓非常喜欢。
  千年的黄河水不清
  跑口外跑了几代人
  娃娃跑成个死老汉
  跑来跑去还是个穷光蛋
  跑口外的人,每年都是春出秋回,年复一年,从娃娃时跟着大人跑,一直跑到老年。年年如此,代代相传,然而仍然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困境。这就是旧社会贫困农民的现实生活状况。
  茅庵庵房房土炕炕
  烂大皮袄咱伙盖上
  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你穷
  这首民歌廖廖几笔,便勾勒出一个穷苦百姓家徒四壁的现实生活。居住条件:茅庵房房土炕炕;夜宿条件:烂大皮袄;生活状况:灯瓜瓜点灯,烧酒盅盅量米,足见生活贫困到了极点。给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又真实的画面,多么感人,多么震撼!难怪有:
  十个大瓮九个空
  半个大瓮糠圪生
  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社会现实呀!
  三眼眼玻璃两眼眼遮
  留下一眼眼瞭哥哥
  这又是一幅别开生面的画面,它勾画出一个现实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家小院。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窗子上糊两眼玻璃,那已算是奢侈的生活享受了,常常是卷个纸帘来遮挡以示保护。但还要留下一眼,那是重要的。因为那是传情留意的重要窗口和手段,不像现在有手机等多媒体。把一个姑娘的内心世界写在了这一眼眼玻璃上。
  凡是好的民歌,动人的民歌,都是老百姓面对现实生活,张口而来,出口成歌。它没有刻意的装饰,看见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比如下面这一首“热身身爬在冷窗台”。
  听见哥哥唱一声
  支楞起耳朵吊起心
  听见哥哥唱上来
  热身身爬在冷窗台
  听见哥哥进院来
  躺柜里换上花红鞋
  圪吱杻哥哥进了家
  脸蛋蛋上倒印了个红嘴唇
  支起红鞋眼蒙甦
  嘴对嘴喂了颗凉海红
  嘴对嘴喂了颗凉海红
  真魂魂飘在半天云
  这首民歌由听见哥哥唱上来,到二人相聚到了嘴对嘴的状态。由远及近,先是支楞起耳朵吊起心,进而热身身爬在冷窗台,再进一步躺柜里换上花红鞋,再进一步脸蛋上倒印了个红嘴唇,再进一步到嘴对嘴喂了颗凉海红。而且从语言的角度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很平常的动作和现象。
  总之,凡是优秀的,久唱不衰的民歌都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紧密地联系,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民歌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民歌的源泉。

  (刘延凤 作者单位:忻州市河曲县文化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20期

  • 第2017-02-19期

  • 第2017-02-18期

  • 第2017-02-17期

  • 第2017-02-16期

  • 第2017-02-15期

  • 第2017-02-14期

  • 第2017-02-13期

  • 第2017-02-12期

  • 第2017-0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