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我永远做南口村乡亲的女儿

  • 村民们正在加紧进行蓄水池工程建设。 本报记者 姚凡 摄

  •   “王娟,你来了,这是刚摘的新鲜核桃,吃一个吧!”“孩子,这么早从太原赶来,吃饭了吗?家里有刚煮好的玉米,你等着,我去给你拿。”10月9日早上8点,在代县雁门关乡南口村的村口,记者感受了这温暖的一幕。
      村民们端着碗,围在一起吃着早饭,话着家常。见到第一书记,仿佛看到了自己家外出归来的孩子。“小娟对我们可好了,我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儿子、媳妇离了婚,小孙子跟着我们。为了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她给学校添了教学物资,又带着孩子们在太原募捐学费,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我们村的6个孩子跟着小娟到太原,逛了动物园,见了世面,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现在孩子们学习都很用功,说将来要考大学,去太原。”贫困户何晓荣拉着第一书记王娟的手,眼里噙着泪花。
      30岁的王娟,土生土长在太原,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她还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去年11月28日,我报名扶贫,没想到11月30日,就要求我到达扶贫村。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太原,更不知道农村是个啥样子的。”王娟说,“我记得上岗的那一天,爸爸把我送到南口村,我当时就傻了,我要在这个地方住两年,没有爸妈在身边,我怎么办呢?”
      事实证明,农村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南口村有278户、606人,贫困人口374人,占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王娟说:“我刚到南口村,这里土地贫瘠,靠天吃饭,村民生活困难,特别是看到孩子们连读书都很困难,我的心被刺痛了。一定要帮助他们,至少我在南口村的这段时间,决不能让一个孩子辍学。”
      第一步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让村民的生活好一些呢?“我发现,村里的土地属于沙质土,水份流失很快,长期以来,靠天吃饭,只要天旱,收成受影响很大。同时,我发现,南口村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美丽山村,山泉水缓缓而下,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于是,我决定第一步先解决农作物灌溉问题。”
      在王娟的引领下,记者来到正在施工的蓄水池项目工地。她说:“今年3月份,在县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村里做了一个截潜流,把山上的山泉水截到蓄水池里,然后铺设1840米5寸管道,D50 U形渠520米,把山泉水直接引到田间地头。”
      正在干活的贫困户杨金柱见到记者来采访,立刻走上前来。他说:“现在,山泉水全部被利用,村里增加了400亩水浇地,玉米长得可好了!我们再也不用像往年一样彻夜守在地里拿着一根水管,十五天才轮一家浇地,更不会像往年一样,靠天吃饭,只要天不下雨就颗粒无收。王书记给我们修建的灌溉工程,解决了大难题。”
      从蓄水池工地下来,刚走进村里,闻讯赶来的贫困户孙岱非拉着我们去他家看看。孙大爷今年80岁,自己身体不太好,还有一个智障的小孙子。“这几年,为了给孩子看病,我们家算是砸锅卖铁了,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留下吃饭的钱,剩下的都给孩子看病。我住的窑洞也快塌了,成了危房。小娟看到我家的情况,立刻找人把我的窑洞维修了一下,用钢筋加固了房顶,又重新粉刷了外墙。你看,现在这房子跟新的一样。”孙大爷站在改造好的窑洞前面笑得很灿烂。
      离开孙大爷家的时候,孙大爷摘下了一把新鲜的核桃送给我们。看着真诚的孙大爷,王娟的眼睛湿润了,记者的眼睛也湿润了。“南口村的村民就是这样质朴、可爱,你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就会永远记在心里,把你当亲人。来到这里10个月,我成长很快,我热爱这里的人,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即使将来我不在南口村扶贫了,我也永远是南口村乡亲们的女儿。”王娟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姚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16期

    • 第2017-10-15期

    • 第2017-10-14期

    • 第2017-10-13期

    • 第2017-10-12期

    • 第2017-10-11期

    • 第2017-10-10期

    • 第2017-10-09期

    • 第2017-10-01期

    • 第2017-09-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