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太原撑起社会救助“保障”伞

  • 资料图片

  •   “除规定的24种重特大疾病外,太原市将所有恶性肿瘤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的救助范围。”“家庭遇到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如火灾等,可以申请临时救助。”“临时救助,去街办申请就行。”……为了更好地让市民了解救助的相关政策规定,12月1日,省民政厅、太原市民政局在太原西海子公园举行的“阳光救助 情暖万家”社会救助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太原市民政局低保中心主任张宏伟不断地解答着参与活动市民的问题。
      民生政策惠及千万家,只有政策宣传到位了,老百姓才能得到更多实惠。张宏伟告诉记者:“此次的社会救助宣传周活动,就是要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和认同感,增强社会救助公信力,真正做到‘还政于民’,确保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在阳光下运行。”
      为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太原市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全纵深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太原市密织了一张社会救助安全网,保障着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据了解,太原市的社会救助工作,从“低标准、保重点”发展到“同增长、全覆盖”,如今步入到“高标准、精细化”管理时期。
      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首位。太原市城乡低保标准,六城区,清徐和古交,阳曲和娄烦,实现三个区域保障标准一体化。2017年,太原市六城区城乡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560元;清徐和古交城市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555元,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阳曲和娄烦城市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530元,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370元。太原市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全省首位,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位居第一。
      细化分类施保政策。对农村低保家庭中,特殊困难对象,在享受低保标准的基础上,以低保标准为基数,按比例享受分类施保政策。低保对象家庭中,“三无”人员,重大疾病、艾滋病、慢性病患者,给予60%分类施保金;60周岁以上老人,一二级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丧偶单亲家庭的在校子女,高中、大中专院校学生,给予50%分类施保金;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子女,三级残疾人员,给予40%分类施保金。
      强化医疗救助保障。2016年以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扩大了救助范围、扩展了救助病种,救助额度上,从原来救助个人负担部分的60%提高到药物范围内的70%,重病患者提高到80%;在县级定点30所医院的基础上,新增12所市级综合、专科医院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使太原市医疗救助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满足了困难群众就医需求,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等相关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衔接,有力保障因病陷入困境群众的基本医疗权益。
      健全临时救助制度。2015年,出台了太原市《临时救助操作规程》。《规程》首次明确了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临时救助:一次性支出超过年度家庭人均收入1倍以上2倍以下的,一次性给予3000元以下临时救助;2倍以上3倍以下的,一次性给予3000-5000元临时救助;3倍以上4倍以下的,一次性给予5000-8000元临时救助;4倍以上的,由各县(市、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领导组会议或民政局局长办公会议评定救助额度,太原市10个县(市、区)已有五个县(市、区)将1000元以下的小额临时救助制度下放到乡镇(街办)一级进行及时办理,有效发挥了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工作“及时雨”的保障作用。
      优化集中供养环境。为进一步做好敬老院的全面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2012年以来,在太原市敬老院积极开展“赶帮比超”、“经验互通”等活动,坚持每三年组织开展一次农村敬老院星级评定工作,对太原市21所公办敬老院,从组织保障、基础设施、内部管理、供养服务、服务对象满意率5大类22小类64分项,进行系统的评分考核、星级评定。2012年、2015年分别有16所和18所农村敬老院获得了“星级敬老院”荣誉称号。2013年以来,太原市民政局用四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的对太原市农村敬老院开展消防隐患排查整改工作,仅市本级就筹集资金1491万元,基本达到国家消防要求。2015年,太原市获得民政部五保供养先进单位称号。
      据介绍,今年以来,太原市城市低保对象15380户25995人,覆盖率1.04%,月人均补差511元,支出15150万元;农村低保对象25862户40152人,覆盖率3.9%,人均补差364元,支出16671万元;城乡医疗累计救助54954人次,支出3352.2万元;临时救助累计救助8474人次,支出1030万元,人均救助水平1215.5元;太原市有农村敬老院21所,床位数4391张,床位供给率101%,床位使用率74%。农村五保供养对象3993人,集中供养率达75%。2017年,太原市五保人均供养金:集中供养8198元/年·人,分散供养7491元/年·人,人均集中、分散供养标准以及集中供养率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 王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05期

    • 第2017-12-04期

    • 第2017-12-03期

    • 第2017-12-02期

    • 第2017-12-01期

    • 第2017-11-30期

    • 第2017-11-29期

    • 第2017-11-28期

    • 第2017-11-27期

    • 第2017-1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