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合力才会出效应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关键是要将各方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合力。
  汾河这条山西的母亲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涉及9市51个县(市区),流域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38.5%和43%。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汾河密不可分。
  正是这样,成就了曾经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但是,随着山西人口和工业特别是煤焦产业的发展,汾河生态流量变小,有的历史名泉已经枯竭,同时,水污染严重,水质遭到破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现在的汾河水,不仅流量大大减少,而且水质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其实,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15年,我省启动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同年10月,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启动,首开国内全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先河;2016年4月,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6-2030年)》,这是水利部批复的全国第一个全流域性的生态修复规划,标志着山西新一轮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上升至国家治水战略层面;2017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与此同时,流域内各市县(市区)也纷纷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与我们的初衷还相距甚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和社会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不同程度存在规划标准不统一、各类规划不衔接、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如沿河市县(市区)对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价值缺乏研究,项目设置考虑当地水面风光多,考虑流域治污及生态安全少;考虑项目规模多,考虑遵循自然规律少;考虑本地利益多,考虑全流域绿色发展少,上游与下游之间、市域与市域之间、县域与县域之间没有形成衔接统一的规划思路、空间布局和技术规范等。
  由此可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持续顺利推进,需要水利、环保、流域内各市县(市区)等各方,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跳出各自的利益圈,将力量聚集在一起,该统一的统一,该衔接的衔接好,以一个拳头对准这一工作。
  如此,效应才会明显,明天的汾河流域才会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山西的发展才会是真正的绿色发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01期

  • 第2018-06-30期

  • 第2018-06-29期

  • 第2018-06-28期

  • 第2018-06-27期

  • 第2018-06-26期

  • 第2018-06-25期

  • 第2018-06-24期

  • 第2018-06-23期

  • 第2018-06-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