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对生存的超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早已不满足于温饱和维持生存的需要,而对如何生活、如何促进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统一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生活方式的研究便提上了日程。人的生活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式生存,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的生命活动;由于生活这一概念过于抽象和宽泛,而生活行为过于琐碎和复杂,因此在生活研究中采用了“生活方式”这一中介概念,用以概况人在特定生活观指导下的规律性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首次将生活方式由日常用语提升为科学概念,并用它来解释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进而派生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依据的马克思生活方式理论。西方研究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克思、韦伯、凡勃伦、布迪厄、厄尔、Frank W·Booth等,研究历程按照时间和研究侧重点可分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与健康三个阶段。我国生活方式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于光远、王玉波、王雅林、费孝通、康秀云、符明秋、卢元镇、董鸿扬、汪业周、吴焕文、张玉秀、黄健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生活方式的性质、内涵、特点、变迁和去向,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的一些设想。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传播、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发展本身的影响,呈现出深刻改变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生活方式理论来明确主体、形成特色、引领趋势、统摄全局。根据近年来我国生活方式理论研究的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渐成雏形。
生活方式概念
对于生活方式的概念,国内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国内学者总体认为:生活方式概念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涵盖了劳动生活等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后者仅指日常生活。笔者认为,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往往与人的健康、社会发展相联系,而影响健康、社会发展的因素涉及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广义概念更符合生活方式理论的指向。即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精神生活等活动方式;其中劳动生活方式是决定其他生活方式的经济基础。
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正在全球蔓延,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选择。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模式换挡升级,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西方现代化已经显现的缺陷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会伴随生活富裕而自然出现;相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正严重影响全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占60%”,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的最大因素。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建立科学的理论以引导大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健康生活方式是在科学的生活观指导下形成的生活原则和行为习惯的日常体现。普世的生活观一般追求吃好、穿好、住好、行好、身体好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追求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只是由于时代环境、物质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方式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目前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包括了饮食、作息、运动、娱乐、消费、心理、社交等多方面内容。时代呼唤健康生活方式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在这方面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根据研究方向不同我们将其分为生活方式的群体研究、内容研究、理论建构研究,如杨长鑫认为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不等同于无产阶级生活方式,不应具有阶级属性;王雅林提出“择优、综合、创新”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建构途径和“生活研究”学科化的发展方向;周银超认为西方生活方式不是现代社会的唯一选项,要避免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先入为主”效应,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坚持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相统一。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家政策制度导向、相关学者研究观点、国际研究的积极成果,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基本遵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是文明、健康、科学、绿色、可持续,基本内容是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求,基本原则包括生活方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劳动生活与非劳动生活相一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统一、共同理想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生活发展与生态平衡相统一等。
问题
当前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生活方式的变革与导向、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的讨论还在继续,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重要的内容。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理论继承于马克思生活方式理论,而马克思生活方式理论脱胎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活方式是测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期待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胡荣光 宁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