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管闲事”通常被作为一种贬义词来解释,是指没有必要却插手管别人的事。老百姓也经常用“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作为对“爱管闲事”人的一种讽刺。
在丹麦,“管闲事”却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大家对规则的一种监督。在公共场所,如果你的车子没有准确地停进划定的位置,经过的丹麦人都会走到你身边来,告诉你应该如何规范到位。如果你的车是因为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启动,他们还会帮助你排除故障而后离开。用他们的理念来说,这是一种自觉。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则大大不同,“管闲事”自然被当作是“傻子”做法。鉴于此,笔者结合企业的实际,谈谈对“爱管闲事”的几点看法。
一、“爱管闲事”是责任心的体现
这里说的爱管闲事不是家长里短,蜚短流长,而是对工作的责任。比如煤矿安全管理,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生产各系统环环相扣,各岗位相互关联。既要自保,还要互保、联保,才能实现安全管理的全面有效管控。比如爆破作业,“一炮三检”制度体现的是爆破员、瓦斯员、安全员的协同合作;瓦斯监控、人员定位、现场管理体现的是管理系统24小时对人员流动情况、安全监控情况的实时监管;“三违”处罚看似一个人的事,但“三违”人员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关乎的是同班组、同队别、同下井人员的安全。人的不安全行为通常是发生事故最直接的诱因。一位职工带情绪上岗,他的思想最难把控。但如果周围的同事发现他的异常反应,能够适时开导,也许就可以避免一起因思想不集中而导致的事故。所以,煤矿安全管理需要“爱管闲事”的人去发现、去监督、去提醒。这不是多管闲事,是防患于未然。
二、“爱管闲事”是对规则的尊重
爱多管闲事,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体现。很多时候大家对规则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从来不会用其来约束规范自己,这是人的劣根性在作怪。比如生活中的闯红灯,曾几何时,中国式过马路成为外国人津津乐道的“谈资”。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总是让人们放弃规则、放弃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就放弃了规则。同理,在井下,跨越皮带谁都知道不对,而且危险性极高,但为了方便、逞能、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在自以为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违反“不得跨越皮带”的规定。殊不知一旦发生事故就会给企业以及家庭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还有一些人,一般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但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在面对抉择时,经常选择了面子,然后心存侥幸地去犯了错误,这种现象比较多见。酒后上岗、疲劳驾驶、违章作业,不是对规则的不懂,而是对规则的漠视。
三、“爱管闲事”是对负面效应的挑战
现在,一些人的世界观出现了扭曲。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得失。大街上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是对观望人群良心上的拷问,同时也是对被扶者道德上的考验。低级负面文化的影响,让大家对敬老爱幼、救死扶伤是否正确产生了怀疑。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将太多的负面消息灌输到人的脑海,让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些丑恶的、负能量的东西,这些东西一经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而那些正义的、崇尚道德的正能量报道反而没看点。很正常的事情,我坚持了原则,我就成了“怪胎”。就这样,那些守规矩、讲纪律、表现优的职工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败下阵来,而那些负面的、不正当的现象反而成为主流,主导了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在这样不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谁还会靠一身本事去吃饭?所以,有些所谓的爱管闲事的“二愣子”就充当了敢说真话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挑战的是大多数。
四、为“爱管闲事”的人提供“保护伞”
能够成为“爱管闲事”的人,是基于对企业的热爱、对职工的关心与爱护,是基于对规则的守护,而且通常情况下,爱管闲事也是因为他们对规程的熟知、对作业程序的了然,对“三违”的后果心存畏惧,所以才会主动去阻止、去提醒、去告诫。作为企业领导层,一定要为这些能够管正事、管闲事、懂技术、有规矩的职工提供“保护伞”,为他们提供敢说真话、敢提问题、敢于改变现状,实现自我抱负的平台,畅通他们说话、管事的渠道,让他们将正能量带到工作岗位,将新的创意、想法、意见直接送达决策层,让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好的理念传播灌输到班组、科队甚至整个企业,让阳光的、充满正义感的守制度、讲规矩的正气氛围流淌到职工心田,唤醒大家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规矩意识,企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作为企业领导者,要给职工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想方设法地提供各种平台,开通举报电话,设立合理化意见箱、干群共划同心圆,让那些敢说真话、爱管闲事(特指管正事)的人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扫除不良行为、杜绝不守规矩行为的守护神,让扬正气、用正心、干实事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
一个好的社会风气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时候企业的文化导向其实就是一名企业负责人“三观”的体现。决策者倡导什么理念,职工就执行什么样的制度。企业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好的发展环境,让正能量渐渐深入每个人的心中。让每一名“爱管闲事”的人都能成为道德、规则的监督员。不妨让我们做一名“爱管闲事”的人,就如丹麦人,让“爱管闲事”成为一种习惯。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县雄山煤炭有限公司)
崔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