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加强基层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此,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断,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矛盾等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人口结构复杂化。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移,自由职业者、“两新”组织成员、外来务工人员、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整体人员搬迁等,使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化。人口老龄化、住房拆迁、下岗失业、流动人口、随迁家属、侨眷侨属、刑释解教、信教群众、留守儿童老人、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孤寡老人、涉军人员、因病致贫等人员的出现,使基层组织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管理功能多元化。基层组织承接着一部分政府转移出来的管理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部分服务功能,使社会化治理、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四是群众需求多样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多样化,即文化体育、健身养生、居家养老、教育培训、环境卫生、交通旅游、宜居环境等等都体现在基层建设上。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众多下岗职工、内退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流动人员、涉军人员、无业人员、信教人员,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搬迁人员中出现的各类信访人员等等,因此社会矛盾凸显、问题纠纷较多、潜在的、不可预见的社会矛盾随时都能成为社会治安的“导火线”。
  以上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都需要基层干部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对各类人群要搭建不同的平台,还要营造大的和谐环境,那么,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整体推进,因此,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进步,国际、国内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也在时刻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观念,冲蚀着人们的头脑,因此,如何用意识形态的教育来武装人、教育人、感染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工作调研中,笔者发现许多党员干部群众对一些社会问题存在模糊的、偏激的认识,更有一些人还参加到邪教组织中,通过调研,笔者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重要性,着手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采取“管阵地、把导向、强建设”,使意识形态工作有序推进:一是阵地管理。在党员中以“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为切入点,开展各种活动,如“五比”即比学习、比竞赛、比奉献、比服务、比承诺的活动,通过“五比”让党员从意识形态上剔除各种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把握导向。基层党组织应在单位职工居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培训讲座,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在“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中,选出有代表性人物走向前台,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演讲新时代的感受、十九大的精神等内容;三是强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在抓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还要把文化引领作为主要抓手,搭建多项平台来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群团、学习型班组等,开展“三个我”活动,即我学习,带动家庭成员;我领跑,带动群团成员;我带头,抵制各种歪门邪道,从而使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组织等的文化建设蔚然成风。
  二、注重学习、创新方法
  在抓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要把理论学习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的重要环节中,不仅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还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加大基层党组织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纳入大党建工作的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主导作用。一是创新学习方式。开展“深度式”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单位职工、居民群众代表、社会志愿者等开展各种专题理论学习研讨,并编印党员干部“口袋书”,促进党的政策和党纪党规入身、入脑、入心。把讲学制和领学制并轨,通过听讲座、读文件、观视频等多种方式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二是创新传导形式。通过学习廉政法规、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三是创新活动模式。加大主题党日活动、重要节假日活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广泛开展一系列文化引领活动,基层党组织还应结合自身实际,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从意识形态上彰显教育引导的魅力。
  三、舆论引导、多管齐下
  在抓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中,基层党组织还要针对“特殊人群”即上访人员、矫正人员、失业人员、邪教人员等群体,开展“三抓三促进”,即抓学习,促进法律意识提高;抓宣传,促进正能量传播;抓载体,促进思想行为改进的活动,通过“搞活外宣、激活内改”,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位,为基层党组织进行“社会治理、社会管理”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使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工作更有一个新突破,基层党组织还要利用“电子新媒体、QQ微信、互联网+”等形式,开展“法律咨询、微心愿留言、互动交流、心理疏导”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与此同时组建专门网评员队伍,将网上引导和网下走访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抓好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在不断创新探索“特殊人群”意识形态传导工作中,在创办“微心愿”的基础上,开设“心理专业咨询专家、国学文化学者、时事政治教师”三位一体的讲师团通道,定期进行“四课同步”,即心理课、疏导课、法律课、约谈课的互动教育,改变空洞说教式的集中教育,成为共同参与式的情景教育。如:对矫正人员的教育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书写教育自信的新高度。矫正人员从“躲教育”、到“等教育”,从“被动问”到“主动说”,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折射出的是思想、行动过程的不断升华,“四课同步”既推动了专家学者走到“前台”进行社会实践,又传递了特殊教育的“好声音”。他们帮助矫正人员敢于自我认错、敢于做出承诺、敢于表白心声,使正能量引导以更大的“信息开放度”,书写出教育自信的新高度。二是打造回应民意的新平台。通过“四课”平台,不仅搭建了有利于帮服改造的平台,推动矫正工作发展进步,还让老师、矫正人员“零距离”沟通、交流,直接回应矫正人员关切的问题,可谓“他有所想”师有所应;“他有所思”师有所回。三是明确履职担当的新要求。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更是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国学文化教育的开设,对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有了更新的要求,要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工作,就得把功夫下在点上、用在面上。
  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做好了,在我们党的队伍中,真正树立起“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从而使我们的党就能形成以上率下、层层看齐的强大阵容,大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确保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委党校)

陈一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23期

  • 第2018-07-22期

  • 第2018-07-21期

  • 第2018-07-20期

  • 第2018-07-19期

  • 第2018-07-18期

  • 第2018-07-17期

  • 第2018-07-16期

  • 第2018-07-15期

  • 第2018-07-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