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孩子对不起!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特别在这个暑期,这样的文章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
近两个月的暑假,本该是孩子和家长的最爱:孩子们卸下学业的“重负”,可以自由自在地消遣大把大把的时间;家长们也长舒一口气,不用起早贪黑地接送孩子上下学、身心疲惫地辅导孩子作业了。
然而,这只是理想中的暑假状态。现实中的暑假,家长安排补课班、兴趣班,早晚接送孩子,担心暑期生活没规律……这些家长就这样不可救药地患上了“暑期焦虑症”。
“没有2万块钱,我们的暑假就过不去”
“孩子从有序的学校生活回到家里,我们大多数父母因为工作需要,无暇照顾孩子,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和忧虑。”在省城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静,最近就很焦虑。
李静告诉记者:“两个月的时间,让爷爷奶奶带怕养成不好的习惯,所以只能自己带。可是把孩子一个人搁家里不放心,只能上班的时候也带着,或者把孩子放在培训班。”
对于整个暑假,李静是这么考虑的:女儿妞妞的语数外成绩都很好,而且孩子已经学了一学期,放假了想让孩子放松一下。比如学学艺术、旅游旅游。
“上艺术培训班当然好啊,可不能天天上啊,太贵!”李静告诉记者,除了一周的集训舞蹈班,12天的英语班,她还给妞妞报了一个小演员集训营,这个集训营10天下来是5000元。
抱着不让孩子“虚度”暑假的想法,很多家长像李静一样,把原本“家、学校、单位”三点一线的奔波路线,变成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
同时,为了让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李静从妞妞2岁起,就带妞妞到全国各地旅游。李静说:“孩子从紧张的学习中短暂解脱出来,希望她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怡情冶性,全面成长。”
对于旅行地的选择,李静也非常尊重妞妞的想法。李静告诉记者:“去年,妞妞的课本里有描写雷峰塔,她说想看看,我们就在暑假带她去杭州看了雷峰塔,顺便去上海迪士尼玩了10多天。今年,她想去看看北大,我们计划过几天带她去,尽量满足她的愿望。”
“每年出去旅行,孩子看到喜欢的纪念品想要,咱总不能不买吧!每次出去都得花费大几千上万块钱的。其实不管上哪儿,我就是个行走的钱袋子!”李静苦笑。
是啊,世界那么大,谁不想出去看看,但如果没有钱,孩子就算有再多的想法,家长也是支撑不起的。
“每年没有2万块钱,我们的暑假就过不去。而我在单位工作要辛苦小半年,才能支付孩子一个暑期的费用,但有什么办法呢,一切为了孩子吧!”李静颇为无奈。
“比你孩子优秀的,都在报各种班学习”
7月18日早上6点30分,在太原一家全国连锁幼儿园供职的文娟,已经收拾妥当,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出发了,此行她们的目的地是幼儿园。
7点45分,文娟忙完幼儿园的工作、招呼女儿吃完饭,就骑着电动车带着女儿去培训班学英语。
10点,文娟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抽空去培训班接女儿回幼儿园。
从这个暑期开始,文娟每天奔波于数学、英语各类补习培训班之间,从早到晚来回接送4趟,风雨无阻。
“比你孩子优秀的,都在报各种班学习。况且孩子马上面临升入初中,要考名校就必须早下更多的功夫。”文娟坦言,“那天接孩子的时候,听到另外一个家长说他们还报了作文班,我就想给我家孩子也报一个。”
在家长的互相交流、攀比,给孩子报了哪些课外班、特长班时,一种家长焦虑的情绪便不自觉蔓延开来。
当幼儿园小学化、培训机构从教辅的功能越位成为评价孩子资质的裁判员,说到底,还是来自家长的起跑线焦虑。有关业内人士分析称,若干年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魔咒,山呼海应般成了一代代家长们的座右铭。而家长不肯放过孩子假期的根本原因,无非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的早跑逻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国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亦不断增高。患上“暑期焦虑症”的家长,一到孩子的假期就莫名其妙焦虑起来,一方面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假期,一方面又担心其生活没规律,学习没计划,就不断给孩子“加码”。
“对于培养孩子,我很迷茫”
“现在没有家长不给孩子报暑假班的吧。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放暑假。感觉周围太多牛娃了,一比就觉得女儿和他们差距大,所以暑假啥课都要补。”文娟说。
妞妞作为很多家长口中的“牛娃”,妞妞的妈妈李静似乎也有苦恼。“现在的家长大都是念过书的,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底蕴,他们更会培养孩子,更知道尽量去挖掘发展孩子的天分,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甚至在假期也想让孩子拔高一下。可是,真的有必要吗?塞给培训机构的钱,远高于自己一年的薪酬。对于培养孩子,我很迷茫!”
而生活中,家长的需求变得完全不重要,似乎只有孩子才是生活的全部。李静颇为心酸地告诉记者:“现在为了攒钱给孩子花,购买衣服的标准也是一降再降,自己好几年都不去高档的商场购物了,而想想以前,我也是一次买四五件高档衣服的常客。”
“如今当父母,就一个字——累!”李静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她表示,家长的“功课”越来越多,甚至替老师当“监工”,每天晚上“陪太子读书”,具体任务是分析作文题目、解答数学难题、订正错题……
记者发现,当下的很多地方,教育部门推行减负政策、推动教育公平的努力被校外培训机构消解了,学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裹挟在这股洪流之中的家长,也只好拼命地给孩子层层加码。
本报记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