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暑期家长焦虑的背后……—— 专访太原师范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常务副主任丛玉燕

  • 太原市某校外培训机构内,学生在补习数学课程。  本报记者 冯杰 实习生 康慧 摄

  •   为孩子报各式学习培训班、海外游学夏令营、小演员集训营……暑期已至,不少家长已切换至“疯狂报班模式”。这种模式下,有一种“家长暑期焦虑症”的解读。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家长在暑期焦虑的种种行为呢?是什么导致了家长暑期焦虑的现象发生?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各大培训班愈演愈烈,学生、家长也疲于奔波于各大培训班之间,这样的改革,是否有悖“给学生减负”的初衷?针对一系列的疑问,记者专访了太原师范学院心理健康中心常务副主任丛玉燕。
      记者:对于暑期家长们“疯狂报班”的现象,您怎么看?
      丛玉燕:我理解家长的这种行为,可谓是用心良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对于孩子暑期学业荒废的担忧是个世界性的话题。国外教育家就曾提出Summer Slide(暑假滑坡)的概念。Summer Slide指的是学生在放暑假期间由于疏于学习,而出现能力下滑、成绩下降的滑坡现象。已有研究表明:过完一个暑假,孩子的成绩平均倒退一个月;数学成绩比语文下降得更明显;高年级学生成绩下滑的程度更大。所以,每逢暑假,家长担心孩子放任自流荒废学业,于是为孩子报班也就成了必然。
      当然,报班有的是理性的,有的则是非理性的。
      理性报班的家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考虑孩子的身心状态。假期是孩子胜利大逃亡的时候,孩子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想睡到几点就几点,看手机、看电视想看多久就多久,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都被打破了,年龄小的孩子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而参加培训班可以让孩子们继续过有规律的生活,也省却了家长的烦恼和担忧。2.考虑孩子的学习需要。有的孩子学习不够扎实,想找培训班夯实基础,查缺补漏,有的孩子则是需要找培训班提前学习新知识。于是符合要求的培训班就让家长们趋之若鹜。3.考虑孩子的素质需要。平时孩子学习时间紧,更多时间给了文化课的学习,而顾不上琴棋书画这些陶冶孩子情操的高雅艺术,于是趁放假让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弥补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做法。非理性报班的家长主要是盲目跟风,看见别的家长都给自己孩子报班,自己若不报就会显得另类,显得自己不够重视教育不懂教育,自己就不正常等,这种心理的驱使让家长盲目跟风。另外,非理性报班的家长是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种种原因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要从孩子身上实现,孩子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替罪羊”。
      记者:从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是什么让当下的家长那么焦虑?
      丛玉燕: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是由于教育的功利化。即教育的主要作用不再是培养人,而是一种追求私利的手段。表现在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所有人都在紧紧围着升学就业转。很多家长把教育等同于考试加就业,认为只有孩子成绩好才能考到好学校,也才能有好的就业。他们常给孩子灌输的一个理念就是“好好读书,以后才有本事挣大钱,有了钱才能过好日子”。再看学校,莫不以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主要追求,特别是中学和大学,经常用各种手段争夺优质生源,而很多企事业单位用人的首要标准就是直接从985、211类学校选拔人才,而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备受冷落。这些都直接导致家长们要为孩子疯狂报班,他们坚信“分是学生的命根”,只有考出好成绩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容易把玩和学对立。“休息的时间,反正玩也是玩掉了,还不如给孩子报些辅导班巩固巩固知识。”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玩和学习真的是泾渭分明,彼此对立?马云之前在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一句话在朋友圈里刷屏:“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人工智能’。”看来,怎样在玩中学,通过玩提升孩子心智,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和品质,寓学于乐,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课题。
      最后一点是输不起的心理在作祟。这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就成为家长希望的寄托,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希望孩子在自己百年之后活得更有尊严,希望孩子能够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担心孩子发展不好会受罪,会被淘汰,这诸多的希望和担心的背后其实就是家长输不起的心理在作祟。诚如一家长所言,“将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他(她)咋办?若是有兄弟姐妹帮衬着也算!”他们忘了教育是有规律的,人的发展是要遵循规律的,只是一味“一刀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输得更惨。
      记者:一边是喊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一边是愈演愈烈的各大培训班,这似乎有悖于教育改革的初衷,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丛玉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应试教育却抓得实实在在,问题的出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仅就家长们的心理而言,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
      1.评价标准。虽然一考定不了终身,但分数却是孩子在哪个平台发展的决定因素,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决定了“分数至上”。一分之差就和好学校无缘,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又是客观现实,企事业用人的标准是与“好学校里更有好学生”挂钩的,所以分数是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有好分数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就成为家长们坚信不疑的信念,对培训班情有独钟就成了必然。
      2.思想观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尽管人们都深知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大相径庭。体面的工作、高精尖端的工作更让家长们脸上有光,认为是活出尊严的体现。这样的思想观念使得家长们更看重名校,而唯有高分数才能去好学校,才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才能实现家长的愿望,报班让孩子多学东西,也才更有竞争优势,就是这些家长的心理。
      记者:是什么助长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势头?这是正常的吗?
      丛玉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当前教育培训市场的火热也不是用正常与否来评价的。有需要就有市场,而需要也不是空穴来风。当前培训市场主要是迎合了以下的几种需要。
      1.学生们吃不饱。即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够应试。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教师若能把方法教给学生已实属不易。
      2.学生自己要报培训班。想考更好的学校,想通过报班多学东西实现自己的愿望是很多学生自愿报班的原因。
      3.家长花钱买心安。“辅导班也给你报了,要是学习成绩再搞不上去,就跟我没关系了。”这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班的心理,认为给孩子报课外班是一种责任,责任尽到,家长不落埋怨。
      4.个别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一些教师把重点内容放在课外班讲,导致学生对老师开设的培训班有奈无奈。

    本报记者 王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7-24期

    • 第2018-07-23期

    • 第2018-07-22期

    • 第2018-07-21期

    • 第2018-07-20期

    • 第2018-07-19期

    • 第2018-07-18期

    • 第2018-07-17期

    • 第2018-07-16期

    • 第2018-07-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