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动并成功实现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我国央行已经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货币互换协议。针对人民币的广泛使用,势必会在亚洲形成人民币集团,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
在过去几年中,无论是在私人部门还是在公共领域,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各项指标的权重都有所增长。在货币结算方面,人民币在国际清算银行调查中名列第八,在SWIFT(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用于衡量国际电子付款货币)中名列第七。从近年来人民币与美元脱钩的数据来看,新兴亚洲货币与人民币的合作要比美元多。人民币的广泛使用,促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组合,份额为10.92%,超过日元和英镑排名第三,反映了人民币全球贸易中的较大份额。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作为金融霸主的地位逐渐降低。美国滥用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是一种过高的特权,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危机根源方面,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起源是美国次级房地产市场和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CDOs),但美元相对于欧元和几乎所有新兴货币都是升值,这也反映出了在去杠杆过程中各国对美元流动性的需求。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个专门从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新的国际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有可能与亚洲开发银行和世行在亚洲地区相媲美,这一发展同时也是对美国和欧洲主导的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挑战。
2009年被普遍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认为,国际上广泛使用人民币将有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中国的长期利益,人民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应该是特别提款权的组成货币。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经济依然会保持发展,人民币在全球和亚洲金融市场的份额将持续增加。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是由市场和政策共同驱动的。在中国国内,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其加速金融自由化,放宽资本管制;在中国外部,促进货币互换协议的政策有助于贸易融资采用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逐渐成为储备货币。
目前,由于资本管制,人民币的香港离岸市场(CNH)和上海在岸市场(CNY)是相似但非常分化的,同样,我国国内资本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也是分化的,尽管股市可由沪港通挂钩。要使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就必须消除所有的资本管制:即同一期限的在岸利率和离岸利率相同,而且面向国内投资者的在岸股票价格和面向外国投资者的离岸股票价格之间的差异应消除。如果将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政府的亚投行、“一带一路”等举措相结合,人民币有可能成为类似欧元的区域性储备货币。
作者:中国农业银行晋中分行 李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