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是中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获奖作品是新闻作品中的范本和标杆。正因为如此,中国新闻奖成为新闻单位综合实力的象征和体现,也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和梦想。
然而,中国新闻奖获奖单位绝大多数为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地市媒体获奖的比例很小,更不用说地市晚报。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直注重重大主题、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难点的新闻报道。地市媒体的报道内容一般为本市新闻,很难在全国产生影响,因此获奖自然很难。与地市“一报两台”相比,定位为都市生活类报纸的晚报更是远离“重大”,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机会自然更小。那么,地市晚报怎样才能迎难而上摘取中国新闻奖?
从2005年到2017年,《太原晚报》先后三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其中后两次获奖,笔者均为主创人员。在这里,笔者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这三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报道了这些内容
《并港携手援助受辱少女大行动》是《太原晚报》第一篇中国新闻奖作品,它荣获第十五届(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太原少女美美(化名)遭一名恶棍长期胁迫凌辱、非法拘禁。为达到控制美美的目的,恶棍竟在她胸部文上他的姓名。美美的家人报警后,这名恶棍服法。一天,香港印刷工人施锦铨在当地报纸上看到这起令人发指的案件后,十分同情美美,萌生出资通过去文身手术帮她除去胸前的耻辱,但苦于找不到美美。于是,他向太原晚报求助。晚报记者经过长时间牵线搭桥,让施锦铨遂愿,使得美美除去文身耻辱。其间9次刊发报道,完成了这篇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涉及人物多、报道手法新的《并港携手援助受辱少女大行动》。
2011年,《太原晚报》迎来第二篇中国新闻奖作品——《山西人拿出新证据 钓鱼岛自古属中国》,它荣获第二十一届(2010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这篇作品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古城平遥一位收藏家发现了一件清代抄本,是文学名著《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记》的佚文,更重要的是,抄本中有钓鱼岛主权的明确表述:“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即钓鱼岛),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的记载,由此可见,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开始的,黑水沟作为中国与琉球国的分界线是历史事实,钓鱼岛无疑在中国领域之内。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部周绚隆主任说:“这个文献的发现,不仅对中国古代名著《浮生六记》的研究有重大价值,更是钓鱼岛主权的最新佐证。”
六年之后,连续报道《权威太原地图竟然错误百出》荣获第二十七届(2016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太原晚报》摘取的第三个中国新闻奖。
由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的《太原CITY城市地图》竟然出现了多处低级错误:桥头街成“桥关街”、寇庄西路成“冠庄西路”、中北大学成“华北科技大学”、山西大剧院成“太原大剧院”、东湖醋园成“东湖酷园”……这篇连续报道作品紧紧围绕问题地图展开调查追踪,促使中国地图出版社道歉、停售问题地图、整改和重新编制地图。
二、这三篇中国新闻奖作品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重大事件、重大主题,当然容易获奖。但对于像《太原晚报》这样的地市晚报而言,几乎没有直接报道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的机会。分析《太原晚报》这三篇中国新闻奖作品,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通过以小人物、小故事和小事件为切入点,反映大时代、大事件或大主题,达到以小见大,以小拨大的表现效果。
作品——《并港携手援助受辱少女大行动》
主题——香港同胞与祖国内地同胞血浓于水
切入——香港人士来信
太原少女美美受辱的消息震撼了香港青年施锦铨,他迫不及待地想帮助美美,但又苦于没有足够的钱。为此,他心里不舒服了两年,两年来一直在攒钱。他知道帮助美美责任重大,为了把手术做好,把风险降到最低,他请教过多名医生,前往深圳考察过两家医院。经太原晚报搭桥,最终完成手术。施锦铨不是富豪,只是香港一名普通工人。香港这名小人物的义举,更加体现出香港同胞与祖国内地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思考:这位爱心人士若非来自香港,那这件作品的分量就会减轻,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作品——《山西人拿出新证据 钓鱼岛自古属中国》
主题——钓鱼岛主权归属
切入——山西收藏家发现清代《海国记》佚文抄本
钓鱼岛问题涉及领土主权,一直是举国关注的大事,该报道将钓鱼岛主权新证第一时间传达给世人,意义重大。当年9月7日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日本政府随后又在教科书问题上横生枝节,钓鱼岛问题空前敏感,该报道中所提的钓鱼岛主权新证《海国记》也因之成为国内舆论焦点。该报道被誉为“一条难得的具有全球传播价值的涉外新闻报道”“准确把握无形交织的境外舆论,有针对性发出中国声音,表明中国立场,彰显中国行动”。
思考:如果《海国记》抄本中没有(发现)钓鱼岛记述,只是《浮生六记》第五记,那此作品很可能只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新闻。
作品——《权威太原地图竟然错误百出》
主题——国家级权威出版社被地方小报纠错
切入——一张问题地图
《太原晚报》对问题地图展开追踪调查,中国地图出版社两次道歉并兑现承诺完成整改。
近年来,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优势更多表现在“深度”和“独家”。该作品正是一组有深度的独家报道。对国家级权威出版社出现的错误敢于“亮剑”,彰显这张地方晚报和记者的顶真精神、求实态度和社会担当。正因为如此,该作品刊发后社会反响强烈。
思考:如果问题地图不是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而是其他地图出版社,那此作品顶多是一篇不错的监督报道,不会产生如此影响。
三、这三篇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线索是这样发现和把握的
新闻界有个说法:线索好,新闻就好了一半。那么,这三篇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线索是如何发现的,又是如何把握的?
先说第一条。2003年8月,太原晚报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求助信,写信人香港印刷工人施锦铨先生想帮助太原受辱少女美美,但苦于联系不上美美。一看此信,相关领导意识到是一个好题。但不能急于报道,需要从长计议,精心策划。首先,需确定施先生不是一时冲动。其次得找到美美。太原晚报此前未报道过此案,遂派政法记者通过警方与美美取得联系。再次,由于要去深圳手术,必须确保手术和行程安全……完成这些事项,共用了8个月时间,其间把确认香港人士的诚意,舒解受害人心理阴影,双方商谈手术地点、医院、费用和行程等细节写成了稿件,最终汇成《并港携手援助受辱少女大行动》。
第二条线索来自闲谈。2010年4月初,太原晚报一位副总编与朋友聊天时捕捉到一条让人兴奋的线索——平遥一位收藏家发现一件清代抄本,抄本中有对钓鱼岛主权的明确表述。太原晚报立即派记者赶往平遥采访。4月7日第一篇报道《山西人拿出新证据 钓鱼岛自古属中国》见报,同时配发了长篇通讯《为钓鱼岛作证》及中日两国有关专家的论文。之后又相继采访了全国政协、人民文学出版社、国家版权局、国家清史委员会和台湾高雄师大的相关人士,先后刊发报道二十余篇。这次持续数月的新闻策划,与中日“9.7钓鱼岛撞船事件”呼应,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条线索的发现过程略有曲折。2016年8月2日,根据一位“滴滴司机”报料,太原晚报刊发《两条“永康街”搞晕“老太原”》一文。随后,市第三人民医院办公室人员反映:此报道所配地图截图上,除“永康街”有问题外,该医院的位置也标错了。此截图源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太原 CITY城市地图》,由新华书店经销。记者仔细查看后发现,除此之外,这张地图还有很多错误。记者敏感地意识到,国内最权威的地图出版社出现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实在不该,遂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8月12日,推出第一篇报道《权威太原地图竟然错误百出》。接着连续追踪,促使出版社道歉、停售问题地图、整改和重新编制地图。从发现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时间跨度三个多月,在国内特别是出版行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太原晚报 武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