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现在随着信息爆炸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获取有效信息时的速度不断缩短,从驿站人肉传递的个把月,到如今网络客户端同步分享,快速阅读正成为不可逆的天下趋势,仿佛一切信息的客户价值取决于它有多快被接受。有种现象值得关注,在快速阅读的时代,“慢新闻”的生存空间却不曾被挤压,相反成为被广泛培养的习惯。
慢新闻属于新闻学范畴,强调新闻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功能,远远大于新闻的时效速度,与新媒体作者信手拈来、及时发送相比,创作慢新闻的记者在时间上必须花费更多成本,事前独立思考海量搜集资料,不闭门造车,亲赴新闻第一现场。
第一次作为学术归纳是在2007年,“慢新闻”被罗汉普顿大学讲师苏珊。格林伯格提出观点——出于满足受众更高端信息需求的需要,新闻传播者以超出简单传播的时间及成本,用最高标准的制作程序完成的新闻作品,叫做“慢新闻”。
在呈现方式、文章架构上,慢新闻与“特稿写作”“深度报道”等传统新闻类别相比,直观区别并不明显,操作慢新闻的作者往往又出身于传统新闻业,所以新闻学界对于“慢新闻”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定义。缺乏学界定义,但并不影响慢新闻被受众认可。轻时效性、非事件性和延伸体验性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这种自愿付出更大成本的新闻业务实践,更关注整体的真实,摒弃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片刻效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之后更广阔的领域。
不再受到时效丧失的处处制约,不再以是否“进行时”作为报道选题的唯一标准。慢新闻侧重慢一拍,不抢不急,多一点冷静,360度立体化地呈现事实,给予深度解读,既不盲人摸象拘泥局部,也不捕风捉影提前兀自预报。快新闻做的是未经推敲的抢滩资讯,慢新闻传递的是缜密逻辑和通盘思考。不“以快唯论”,是媒体人对媒体形态的反思,也是受众自身立场的微妙改变,双方都希望改变当下片面求快,真伪难辨的矛盾。
地球村,信息畅通无比,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接受地球上任一角落发生的资讯。明明一秒钟就能知晓的信息,为什么有的新闻还要刻意“慢”下来,怎么才能“慢”下来?
互联网带动社交媒体爆炸式发展,社交媒体常常交换传递着大量猎奇、惊悚、标新立异的资讯,以“吸睛效应”“流量导向”为成功模式,百试不爽。一条条语不惊人死不休、语焉不详的“伪真相”重磅爆出,网媒“大V”推波助澜,普通受众群情激奋,但后续报道出来后,发现事实惊天大逆转,“新闻乌龙”已是社交媒体的常态。伪真相看得多了,多次上当浪费激情,受众会自学冷处理,遇事慢反应慢关注了。正因为“慢关注”成为比较保险的选择,公众对高品质新闻依然迫切需求,同时也愿意为“慢且真”的新闻而买单,“信息裁判员”角色是传统新闻业继续获得社会认可和事业加权的保障。
传统媒体靠慢新闻收复失地,当然不是重复走过去的老路,取人之长,当是正招。以世界最顶级的新闻业品牌——英国广播公司的“慢新闻”计划举例,英国广播公司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分析,用可视化呈现进行发掘和还原新闻情境,把已经发生不可重现的场景,重新制作演绎,再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甄别新闻客户精准推送,来击败“短平快”的快餐化马路式新闻。从社交媒体借鉴新技术手段和传播理念,实现新闻生产全链条升级再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科技手段来充实传统媒体的新闻架构,英国广播公司让受众觉得慢的有理,慢的放心。
再以国内一个成功案例,做个“慢新闻”的样本分析。
2016年12月20日,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客户端正式上线,2017年5月,其市场化媒体全国排名第七,热门文章全国排行榜第一。6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腾讯企鹅媒体平台联合发布《传统媒体5月榜单》:重庆晚报新闻APP“慢新闻”凭借在内容传播力和用户互动力上的优异表现逐渐打开媒体企鹅号的市场,表现抢眼。区区半年,“慢新闻”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媒介,风头几乎媲美报纸主业,它以特色鲜明的原创风格,在越快越好,越怪越好,越读图越好的快新闻环境中异军突起,成功抢夺新闻客户资源。
“慢新闻”的属性,当然还是媒体属性。媒体的生存之道,当然不仅是理念的提出与普及,还在于寻求原生广告之外全新的媒体经营模式。
以往广告赞助商投资的标准,在于衡量其是否具备庞大的发行量、收视率、点阅率,导致媒体忽视来自读者的消费热情,也培养了受众“新闻都应该免费”的思维习惯。时至今日,传统媒体自身也在一步步进行突围,有的媒体尝试把高品质慢新闻移植到新闻客户端,以免费阅读向付费式阅读转变,直接变现来自阅读客户的消费。同时,通过粉丝数量和点击阅读量,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握手,在后台大数据的透明公开下,获取有效收益,并将收益成本再次投入到新一轮慢新闻制作中。
最后必须强调一点,“慢新闻”其实已经超越了新闻理念范畴,它的发展方向是融合了多种新颖的媒介形式。
数字化转型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慢新闻的数字化将涉及到慢新闻的网络版盈利模式、品牌运作、知识产权等终端策略。网络链接工具的应用非常普及,妇孺皆会,读者可以毫无障碍地检索阅读,就对以慢新闻为代表的深度阅读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更高要求,不能是白花花的一片文字。后台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新闻、动画视频、人工智能合成等等,丰富的科技新手段越来越多地融入“慢新闻”的生产当中,慢新闻也会兼容理性与感性,更好看,更时尚。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
刘峂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