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论 坛

地方报纸如何做好内容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和载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近年来,以移动端为传播工具的新媒体对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报纸的冲击更甚,报纸如何做好内容传播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严峻的生存环境,近年来,各地报社纷纷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努力探索,已经有一些成功的路径和案例,但更多的媒体还在摸索前行的路上。万变不离其宗。新闻舆论工作者做为信息的采集者、新闻的传播者,任何时候内容的生产都是最为重要的。互联网时代虽然信息海量,优质内容仍是稀缺资源。本文想就报社如何发挥自已的内容优势,在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如何咬定“内容”不放松,做好内容创新谈一些看法。
  内容优势仍然是报纸竞争的法宝
  当前,各种媒介相继诞生,微博、微信、APP、视频等传播多样化,而以移动端为依托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现在很火爆的抖音等创新型产品未来还将不断涌现。在这么竞争激烈的传播环境中,纸媒的劣势确实不少,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虽然“来势凶猛”,但完全替代其他媒体仍言之尚早。纸媒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肯定是有它的优势。其中,内容优势是它最为重要的核心“资产”,任何时候都要视若珍宝,精心呵护。
  我国的报纸作为党和政府体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新媒体所没有的新闻采集和发布权,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的占有和信息获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本身就有利于信息的采集和发布。长期以来,报纸已经培养了一支专业素质很高的内容生产团队,形成了一套科学严格的运作流程,以专业性确保新闻产品准确、严谨,持续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在读者心中已经形成了新闻内容质量高,有权威性、有公信力的印象。现在很多新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其实都是来自报纸。相比于自媒体泥沙俱下,信息不准确、博眼球、博出位而言,纸媒的内容优势是很明显的。而地方报纸由于其区域特点,主要面向某一地区的受众,新闻报道比较全面,对本地区受众的内容生产优势就更为明显。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路上,地方报纸一定不要“舍本逐末”,忘掉内容为王的根本。
  内容创新要从本地、现场、深度、调查报道方面着力
  对于地方报纸的受众来说,新闻关注度高不高,新闻价值大不大,和本地的关联性、接近性有很大关系。作为地方报纸一定要将区域性,本地特色做足做全,这样会更有传播针对性。在本地新闻上的趣味性和地区性,是天生不受空间限制的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回顾新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接近现场的历史。现在直播很火,短视频很火,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即使是文字、图片,虽没有视频的真实感,但现场描写和图片的现场感会让文章好读,图片更有冲击力。地方报纸做好本地现场新闻会让报纸更可读。
  深度报道也是内容创新着力的一个方面。纸媒在目前快餐式、碎片化的传播中,跟自媒体、社交媒体是没法比的,而深度报道、独到的解读是拥有高素质新闻生产团队的报纸的优势。报纸要从“新闻纸”“信息纸”向“思想纸”“观点纸”转变,注重深度报道的内容生产。
  相比于不少自媒体“听风就是雨”的草率,报纸探寻事实真相的态度,采访调查的严谨权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能力更为突出,在调查报道上精耕细做一定会满足读者的深层次的阅读需求。
  内容创新要与新媒体的融合结合起来
  纸媒有内容优势没错,但纸媒之所以衰落和在传播媒介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和移动端的传播迅速便捷相比,它的劣势凸显。天下新闻,惟快不破。基于此,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地方报社在办好报纸这一基础上,要更新观念,拥抱互联网,拥护新媒体。这一点各家地方报社看法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进度不一,做法不一,效果也不尽人意。
  比如报纸记者的写稿还是传统思维,写稿套路多年不变,写稿不考虑和本地的关联性,不揣度读者的阅读需求,表达方式和文风没有紧跟时代,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写的内容多,优质内容少。各家报社现在都有微信、微博、客户端,有的还推出了直播。但在这些新媒体上生产的还是传媒产品,虽然和报纸稿件相比有变化,但真正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的表达还很欠缺。有的地方报纸虽然都有新媒体平台,但新闻生产流程还是围绕报纸在转,并没有达到流程再造的目的,只是+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不管传播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将生产的新闻内容传播出去是首要任务。
  报纸的权威性强、品牌认可度高,文字阅读性强,版面视觉感好是它的优势,但新媒体传播的及时性、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等优势是一目了然的。作为地方纸媒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我们要正视纸媒的劣势用好内容生产的优势,不必固步自封,不必在意传播媒介是报纸还是移动端,培养全媒体人才,生产全媒体产品,用好新媒体,实现我们常说的一次采集,多元加工,立体传播。报纸主打“深读”版块,重点刊发独家调查和思考性、观察性报道,要求新闻呈现深度深入,文本表达精致细腻,强调可读性。同时,强调全媒体概念,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重点新闻报道以文图、视频、H5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报、网、端、微有机互动,真正把“快”和“全”交给两微一端,把“精”与“深”留给报纸,全面提升融合影响力。真正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山西晚报)

夏丽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09-10期

  • 第2018-09-09期

  • 第2018-09-08期

  • 第2018-09-07期

  • 第2018-09-06期

  • 第2018-09-05期

  • 第2018-09-04期

  • 第2018-09-03期

  • 第2018-09-02期

  • 第2018-09-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